下面这件事发生在今年 4 月,是我亲自做的一次“挫锐解纷”小实验。
为方便阅读,用三幕剧的形式记录——
──────────────────
第一幕 锋芒乍现
· 场景:线上读书会微信群,30 来人,正在讨论“《道德经》是否消极”。
· 触发:一位昵称“阿岚”的群友连发 3 条 60 秒语音,批评老子“教人躺平、拖垮社会”。
· 我的第一反应(锋芒):
手指已经在屏幕上敲出一句——“先读完第四章再下结论好吗?”
正准备发送,突然看到第四章的“挫其锐”三个字,心里一紧:这算不算我的“锐”?
──────────────────
第二幕 把刀口转个向
· 行动 1|延迟 5 秒
我把输入框里的文字全删了,改成一句缓冲语:
“阿岚,我想确认一下,你最担心老子思想带来什么问题?”
· 行动 2|私聊“翻译官”
我私聊她,用“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担心年轻人失去进取心”开头。
她很快回复:原来她公司刚推行“四天工作制”,结果 KPI 掉了 20%,老板把锅甩给“躺平文化”。
· 行动 3|公开“同尘”
我把她的核心顾虑(公司 KPI 与管理错位)用两句话提炼到群里,并补一句:
“我也遇到过 KPI 与弹性工作冲突的尴尬,咱们一起想想怎样让‘无为’不沦为‘无能’?”
──────────────────
第三幕 纷争化于无形
· 结果:
‑ 群里风向从“对喷”变成“献策”。
‑ 两位做 HR 的群友给出实操方案:把 KPI 切成周目标 + 弹性打卡。
‑ 阿岚最后发了个“抱拳”表情:“原来老子不是躺平,是反对瞎折腾。”
· 我的感受:
当晚在打卡表上写:
“把一句带刺的话吞回去,换回 5 个人的头脑风暴——这买卖太划算。”
──────────────────
一句话总结
当我把“证明自己正确”的锐气磨成“先理解对方痛点”的圆钝,纷争自动失去支点,而我连一句辩论都没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