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罐陶陶
鸟巢视角
1.
从北大拿了暑假社会实践的证明回校,坐上双层的355,靠在公交车第一层围栏上看窗外车水马龙。
马上就大三了,在北京,不知不觉已经待了两年。这两年里的生活,没有当初自己来前期待的那么波澜壮阔,却也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北京,我发现,世界很大。
我能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听了不起的大牛开讲座,游玩故宫、鸟巢、国家会议中心这些高大上的景点就像在家乡小县城里逛个公园那么平常简单。坐在五道口的某个咖啡馆写作业,听旁边的人滔滔不绝讲什么听上去很了不起的项目。世界各地的美食都能轻松打卡,新奇的玩意儿永远不嫌少。
在北京,同时我总感觉,自己是没有根的浮萍,我可以用很小的成本享受到完备的基础设施,但我始终,没有实实在在的拥有它们。
几周前,带母亲和弟弟妹妹来北京游玩,在外面住宿和吃饭一周,才发现学生身份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多么和谐无忧的象牙塔。
虽然没有像撒贝宁那样,被迫北漂,保送研究生,没有体验过住地下室、挤公交的生活。但像每个在北京上学的大学生一样,享受国家的补贴,学校住宿费900元一年,地点在五环内,条件比两三百一晚的酒店好太多,食堂的饭菜也极为便宜,10元一餐能吃的很好。
可是大三来临,转眼就要毕业。没有了学校的庇佑,毕业了的我将走向何方?
看了很多关于北漂艰辛生活的描写,我害怕自己也渺小如这每天运转不停的巨大机器中的一颗不起眼的螺丝,庸庸碌碌淹没于人群,一旦生锈就会有无数人接替我的位置。
我害怕若干年后的北京于我,是个想要逃离的远方,同时我再难回到故乡。
2.
高中的时候喜欢一个男孩子,大学期间向他表白过好几次,被拒绝了,暑假的时候回老家约出来过两次。最后他委婉发出最后通牒,别再给他送东西了,忘了他吧。
我装作毫不在意的说,我会遇到更好的人的,你放心吧。
那时候,其实真的很想哭啊,莫名想起《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在老家的男朋友和她说分手的场景。
然后耳边无数次循环房东的猫的歌,《下一站,茶山刘》,
“终于这一天来临
我们要各奔东西
伤感的话不用说
忧愁的泪不用流
请往前走 不要回头”
我就不该回头,不该那么小心敏感、自作多情的抱着过去不放手,对生活催促我匆匆向前的呼唤无动于衷。
儿女情长什么的,真的太影响我行走江湖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小说,其中有一段描写特别浪漫,大概是这样的,华灯初上,你的目光突然和一个人相撞,默契十足,怦然心动。
你要加油啊,别再纠缠过去了。北京这么大,向前看吧,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棋逢对手,互相宠爱怜惜,一起成长。
你要咬紧牙关,修炼成帅气的女子,自信、美丽、独立,温柔又有力量。在遇到那个他时,管他是腰缠万贯还是两袖清风,都能毫无顾忌地拥抱他,共看万家灯火、共享世间繁华。
3.
父亲年轻时带着母亲从中部的农村到东部某个县城的小镇闯荡,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善良的品质白手起家,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养育了我们姊妹三人,生活不说大富大贵,也还过的去。
大概是继承了父亲年轻时不安分的性子,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全凭个人想法一意孤行的选择了北京。
母亲总劝我,女孩子不要太折腾,当个老师或者公务员,找个人嫁了,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挺好。
父亲说,你想做的,尽他可能,给我支持。
放假回家的时候,父亲说他的身体有衰老的迹象了,总觉得很疲惫,连着几天在医院打吊针补充营养。
给父亲送饭的时候,看着父亲脸上疲惫的笑容,泪水涌上眼眶,我借口跑到洗手间里,用手偷偷抹掉眼泪。
坐上车回学校的时候,我咧嘴大笑向父亲挥手告别,让他先回去吧。父亲沉默不语,静静地站着。
我心里暗暗想,我会努力的,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在北京照顾好自己,尽自己的可能闯出一番天地,争取早日回报父母。
暑假参加了社会实践,在南方的各个城市里跑,也出游了几天,享受成都的慢生活。
我想,我还是喜欢北京吧,喜欢北京的快节奏,喜欢北京的繁华,喜欢北京的无限可能。
趁现在还年轻,凭着一股撞南墙的少年气,踏踏实实学习,用力成长。
相信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终会活出想要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