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背后——若隐若现的宿命

作者: 微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6-04-03 11:00 被阅读409次

微思考

人生的背后是什么?是基于个人奋斗的超越自我?是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不屈?还是难以抗拒的终极宿命?微思考将以一贯的态度,摒弃神秘主义,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为大家打开一个看待人生和命运的全新视野:人生选择的底层动机 —— 潜意识;表演的舞台 —— 时间和空间;坚韧不拔的真相 —— 兴趣和好奇心。

原文解读

自从“人定胜天”等思想出现以来,人类一直以改变命运和主宰命运的欲望、可能和力量为傲。为此,人们不仅仰慕于各种成功学著作和个人传记、争相传颂“咸鱼翻身”、“超越自我”的故事,而且对于诸多消极的想法都有意无意的有所回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人生是不可控的,那么生活的意义又何在?!甚至,我们宁可不去讨论这样的话题,也不愿意面对和接受“命运不在自己手里”的答案。然而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就这个深邃的哲学话题,古往今来的思想者们一直都在争论不休,而微思考更不敢奢望能给出什么圆满的解答。但从思考的角度,这无疑是一个迷人的话题,微思考愿意以一贯的态度,摒弃神秘主义,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为大家打开一个看待人生和命运的全新视野。

【人生选择的底层动机 —— 潜意识】

人生由无数的选择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主要轨迹。当回首自己在人生各个岔路口的选择之时,经常会疑惑: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了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选择一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生活而不是另一种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理性主义者经常对感情用事嗤之以鼻,似乎只要大家遵循理性的思维方法,就能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高等教育也一直在试图传授给学生最好的思维方法,用以抵制与生俱来的冲动和随性。但是,就算我们完全懂得理性选择的益处和方法,在处理人生关键的选择时真的就能照此行事吗?恐怕远没那么简单。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思想就好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觉察不到。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符合理性,事实上可能还是被潜意识在暗中完全操纵。这类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里,让我们以乔布斯这个进行过禅修的精英为例。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乔布斯总是放不下封闭系统的观念?虽然这在电脑充分普及之后的21世纪具有战略合理性,可是在他发明苹果个人电脑的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个人电脑远远没有普及的时期,开放和兼容系统却无疑更具有商业价值,而这也正是当时盖茨能够大获成功的原因。

事实上,即使像乔布斯这样进行过深入禅修的精英人物,还是无法摆脱深藏在他潜意识中一个特质 —— 强烈的控制欲,而这正是他坚持构建完美封闭系统的底层原因,而他的这种控制欲则源自幼年被抛弃之后无法控制自我命运的一种恐惧。同样的,当我们回顾自己曾走过的人生道路时,也会发现类似的选择,那很少是基于理性之考量,只不过是潜意识所带来的一种“本能”反应。而这些潜意识又往往来自于我们根本无法掌控的天性和幼年经历所养成的性格和习惯

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呢?就是因为性格是潜意识的基础,而潜意识又是人生选择的最主要动机。听到这里,再回顾自己的经历,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人生之不可控又何止于此,单单是时间和空间,就已经把我们囚禁在一个透明的牢笼之中了。

【表演的舞台 —— 时间和空间】

天才数学家高斯在他24岁完成巨著《算术研究》时曾有这样的感慨,“我被创造者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拥有其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然而,我所在的却又是个无论做什么都举步维艰、繁琐费力甚至肮脏不堪的时代。这莫非上天是在逗弄我吗?”

人生的此种无奈真是不胜枚举。刚刚辞世的一代伟人 —— 新加坡国父、前内阁资政 —— 李光耀就是如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这样评价过他,“李光耀的舞台太小,他如果生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代的话绝对是并肩邱吉尔、迪斯累利和格莱斯顿的地位。”邓小平在1978年和李光耀会面的时候,看到繁荣和整洁的新加坡时也不免感叹道,如果自己掌管的只是上海的话也可以迅速地做到像新加坡那么好,可是他面对的是整个中国。当然,回到今天,相信小平九泉之下会庆幸自己曾有机会施展于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之上。因为作为伟人,生于一个可以让世界为之侧目的舞台和时代无疑是人生之幸事。

普通人也一样。如果我们生逢其时,最需要致敬的永远不应该是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而是我们的这份幸运。试想,无论是商业巨富、体育巨星、娱乐明星还是政界要人,如果换一个时间和空间会怎样?很可能一文不名,因为这个时间和空间所倚重的能力换到其他的时间和空间可能完全没用

但是为什么有人生逢其时?却有人生不逢时呢?这又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和潜意识一样,我们只能称其为“宿命”

【坚韧不拔的真相 —— 兴趣和好奇心】

这个时代,我们经常着迷于屌丝变高富帅的故事,尤其惊讶和钦佩于他们遇到逆境、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气。然而,我们却发现,这些故事在自我鞭策方面起不到多大作用,就算有也难以长期有效。除非和成功者有着相似的兴趣或爱好,否则,即使我们明白坚持下去的巨大好处,还是发现自己没这个毅力。为什么?因为大部分我们所认为的“毅力”或“坚韧不拔”,根本就是一种变相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兴趣和好奇心不见得有多么强烈或明确,但至少和“坚持”的事情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鸣而不是冲突。那种从事于自己完全排斥的事业却能取得过人成就的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举例来说,那些靠做销售起家的商业名人往往有着和人打交道、沟通、交流的偏好,甚至很多还有扬名立万的野心。而我们的教材、儿童读物对于学历、家境、家庭教育、刻苦等的片面强调,实在是太具有误导性了。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段是不是很熟悉:

爱迪生一生卓越的成就并非侥幸,而是他百折不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成果。由于家境贫困,爱迪生只受过三个月的小学教育,十二岁就开始在火车上工作。虽然如此,他仍然努力不懈,刻苦自学。他在少年时代已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掌握了丰富的电学、化学等知识,还喜欢在车上和家里进行一些「小实验」。1863 年,他在一家铁路公司当服务员,他的发明生涯也从此开始。随着他的发明一个个地诞生,他的名子开始为人熟悉,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

读后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觉是,爱迪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小孩。他的好奇心是他成功的基础。我们当然可以在他成功之后倒推出他幼儿时期教育的某种合理性,但是如果深入地扒开爱迪生的家境和教育环境就会惊讶的发现,让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是无法教出第二个爱迪生的。甚至就算他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非常特殊而有效,那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极小的可复制性。更何况读过微思考另一篇文章《特斯拉——名字背后的传奇和那个光电时代》的读者,肯定对于特斯拉针对爱迪生“坚韧不拔试错精神”的评价印象深刻,“你想想,他怎么能在一件事情上失败那么多次?他就是理论水平太差,不圈定范围就开始蛮干。”可见,我们不得不承认,爱迪生是一朵典型的生逢其时、后无来者的奇葩。

其实,何止是个人,就连国家的背后都有某种宿命。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究竟:

为什么古希腊文化独步当时的世界?
为什么英国开启了近代文明和科技的先河?
为什么中国在21世纪迅速崛起?

大家永远在猜测、倒推,但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也就更谈不上全盘复制

本篇微思考无意让大家对自我奋斗心灰意冷,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地学习、跟风和拷贝。当我们醉心于“我要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幻影时,应该仔细想想哪些东西是根本无法改变和控制的,就像时间和空间一样。比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永远都是找到自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 人生的背后——若隐若现的宿命

    微思考 人生的背后是什么?是基于个人奋斗的超越自我?是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不屈?还是难以抗拒的...

  • 《若隐若现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像花。 有人说:人生像桌上零散的杯具。 我说:人生像若隐若现的光。 它, 在无知中寻找光芒, 在光芒中...

  • 人生的宿命

    这一生,你能走多远?或许,也是一种宿命吧,诗经有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是呀,这世间的人物,有人如鸢,有人如鱼。 ...

  • 若隐若现的生命

    周末那一天我还在外面工作,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告知二伯因事故去世了,让我赶紧回来一趟。 生命难道这么...

  • 若隐若现的春天

    二十四节气小寒也在不经意间来临,冬至后介于小寒与大寒之间称之为三九天,现在已是腊月天。 在南国深圳早就鲜花盛放,姹...

  • 若隐若现的世界

    墨记·日歌(贰佰叁拾壹·2019.2.25) 若隐若现的世界 1 佛陀的眼泪已然在刹那之间悲悯了无量的尘土 但无尽...

  • 若隐若现的东西

    当对日子有了盼望,就不想死了。因为还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那么多想去见的人。 可是有时候生活硬是减断了你对这些的期...

  • 若隐若现的阳光

    那泛黄的秋叶 她摇摆不定 犹疑着该和哪颗树根相遇 朦胧的云海里 若隐若现的阳光 照耀了飒飒风动的衣襟 想起遥远的一...

  • 若隐若现的刀

    可能白天现身 也可能夜里降临 高悬于神秘的位置 又与你如影相随 这把刀 不一定来自打铁铺 更可能出自遮天的帽坊 摇...

  • 若隐若现的烟台

    若隐若现的烟台 文‖pario 那年的东风电影院 还在上映着《红高粱》 和《夏日的期待》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背后——若隐若现的宿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hp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