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爸给我买的最贵的一个东西,就是一个乒乓球拍,30多块钱的双鱼球拍,到现在为止我都记得。
我和乒乓球的缘分,是看到老爸打球时,自己内心的冲动,然后就去自己学起来了,那时候还是小学,没人教就自己跟老弟瞎琢磨,打着打着有模有样的就跟当时初中的人一起打,经常性的被虐。
从小到大,喜欢一件事情并且为之努力都是靠着一腔热血,这股热血几分凉透,看天意,看人和。那一股冲动随之消散了,那就失去了打乒乓球的热血;打乒乓球的发小都转移了注意力,去打起篮球了,就少了那个乐趣,随之打起了篮球去了。
要说我这个性子,比较随友,此话怎讲呢?就在我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人,我就会大概率的和他一样。
就例如高三时,做我旁边的同桌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个什么样的人,同桌成绩好,我的成绩上升,同桌成绩差,我成绩就下滑,同桌懒散,我就懒散,同桌爱晚修说话,我也就会在晚修说话,同桌喜欢看《哲思》,我也会去买着杂志看。
性子好聚群,打小便如此,所以后来投入乒乓球的时间变少了,打篮球的时间变多了,但是那时候的自己,身体素质上没有任何优势,又矮又瘦,就会去模仿那些当时看起来很秀很秀的操作,后来大多人都学会了,自己也就泯然众人矣了。
除去乒乓球、篮球,象棋也是为数不多小时候我会的入门级技能了,爱好象棋,估计老家里的那副木象棋,那副木象棋,打我记事起就是用红色的塑料袋装着的,我和我弟经常拿出来把玩,老爸见我喜爱,便教了我俩,于是乎,下象棋,便成为了我和我弟无聊时分消遣时光的最好方式。
因为都是业余的选手,老爸也只是教了基本规则,剩下的都靠自己去猜想推算,也没有棋谱这种东西学习,并且小时候的自己脑回路就只有一根手指这么短,又不急老弟细腻,所以与弟弟的对弈中,大多都是输多赢少。
高中之后的课外活动,大多已成奢望,也就只能下午下课时间偷个闲,绕着学校跑个步就得匆匆赶到饭堂打饭洗澡然后回教室学习了。
有些事情做得少了,便生疏了,就缺乏了那个兴趣和冲动,高中之后的我,也就缺乏了那种动力,颇有种明知不敌而退之的稚嫩的老成。
许是这高中的三年,让我少了许多的争胜心,多了几分徐徐图之的淡然心里,也不只是好是坏,遇事不急,而且永远都不急确实让我的效率很低。
遇人何性且随之的性格,多了几分随和,安静的性格也让我更加的善于倾听别人的诉说。
所以在大学期间喜欢上书法,也不无征召,喜欢书法的安静,喜欢笔尖划过直面汇成一个个精致的汉字的那种触感。
那个不喜欢独处的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候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独处时的乐趣。不喜欢独处的我,居然能在一个人练书法。
这或许就是兴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