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9年1月1日开通了简书,除了第一天写了一篇文章,这几天都没有更新过。
当初可是冲着日更去的,希望用每一天的书写记录自己的进步。结果发现真的很难写,第二天都不知道写什么了,搜索枯肠、百转千回,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难道就此投降放弃吗?这几天也拜读了简书上的多篇文章,都是教人如何写作,如何将自己从小白提升到大神的过程,感触良多。
文章中教授的写作方法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实际、最打动我的,就是写,现在就写,每天都写。从这些文章里,我知道了唐家三少,全中国最高产的写作者,他并没有受过专业文学教育,连续10年日更8000字,工作量惊人。即使面对人生重大事件,例如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完成一部重要作品时,他都停不下来。日更8000字这个动作经过长达10年的累积,已经成为了他如同喝水吃饭一样的习惯,习惯造就人生,一个毫无文学功底的人就这样靠着日更成为了作家富豪。
村上春树这个世界名家,在没成名前每天日更四千字,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写写写,慢慢走上专职作家之路。
更让人提气的是,1937年出生的山东巨野的姜淑梅奶奶,60岁学认字,70岁开始写第一本书,79岁已经出来五本书,豆瓣评分8.5分,已经成为黑龙江作协会员。
没有村上、唐少的天赋,难道还没有姜奶奶的勤奋吗?与姜奶奶相比,自己各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这些大大鼓舞了我写下去的决心。
很多事都是坚持下去才见成效。但人们往往坚持一天、两天甚至一星期还行,但十几天见不到成效就心急坚持不下去了,所以21天成了一个培养习惯的阶段性目标。其实静心想想,人们总觉得长时间坚持一件事很难,感觉时间太长、很难熬。但是如果你什么也不坚持,大量的时间照样会一年一年的溜走。有所坚持会觉得时间很难熬,无所坚持、随波逐流就会给人生留白。我的前半生几乎无所坚持,练毛笔字练了几天,学画竹子画了几天,甚至考证也只是考了个初级证就心满意足了。荒废了多少岁月,真是老大徒伤悲。
不是自己无能、没有天赋,而是自己从不肯踏踏实实下功夫。有句话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只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别人背后的巨大付出。要想避开这种悲催的宿命,那就要像唐家三少、村上春树、姜淑梅奶奶那样,心血比天还要高,埋头努力,无问西东,才能有所成就。
平时自己自诩清高,不像一些同事那样打游戏、看低俗无聊电视节目,看的都是一些很有水准的文章,可是读了那么多,自己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就像一篇文章写的那样《你读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现在回想,当时看了除了啧啧感叹,自己连个像样的说说都没发过。看过也就看过来,从没有深度思考过,没有触及灵魂思想,结果就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影响。如此看来,自己也并不比那些无聊的同事高明到那里。
在上学时,自己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颇有点沾沾自喜。上班后,在一家小事业单位混日子,比起周围那些不思进取的同事,自己写总结、工作汇报、情况说明稍微用点心,语句通顺点,就会被领导表扬,被周围的同事吹捧为才女了。以至于一向以为自己只是没有投稿,投稿一定会中,会比别人发表的文章写得好。可惜就是这样不自量力的念头,我也从没有付诸行动。如果当年试着投稿,遭到拒稿,可能自己就会早早认清自己的真实水平吧。当浑浑噩噩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在简书上准备日更时,我才遭受当头棒喝,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居然第二天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我才知道,以往的自我评价是多么浅薄、不自量力,自己就是一井底之蛙。
村上和唐家三少、姜淑梅奶奶的写作经历,让我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行动才是王道!知道了道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坚持用心地实践下去,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从今天起要做到以下三点:
1、 不论看什么文章、看什么书,都要有分析、评价、心得;否则就干脆不读。
2、开会时认真听讲话,然后对发言者的讲话水平、内容做出总结归纳评价。
3、每日写。无论长短,都要用心对待写出的每个字。
什么都不说了,就按上面说的去做。希望到年底,能无愧地面对木心所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