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
萨特 1938年发表了剧本《厌恶》,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看法。他认为“存在”即“自我”与客观现实永远都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与人作对,处处威胁着自我,认为“他人就是我的地狱”,恐惧、孤独、失望、被遗弃等等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1942年加缪的具有同样倾向的小说《局外人》问世,引起很大反响。
评论界认为萨特和加缪的小说代表着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的诞生。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高度哲理性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不求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着重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展开哲理性分析。在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存在主义都有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观点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 代表作品 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等。
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大将。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气息。他的小说《局外人》和剧本《卡利古拉》(1945年)、《误会》(1944年)以及散文集《西叙福斯的神话》等,都揭露了荒诞世界里的荒诞人生:现实世界无非是一个一无可为的荒诞世界,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人所苦苦追求的生活意义都丧失了着落,人的存在还有何意义。
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日本的安部公房 沙丘之女, 美国的诺曼•梅勒和索尔•贝洛等创作中亦可辨出存在主义的踪迹。
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 《名士风流》 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