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跳坑:被在钢厂吃饭人员协调的事激怒
事件:单位在营销院工作的人,因单位没有食堂,所以就协调了在钢厂食堂吃饭,每月根据刷卡次数跟钢厂食堂结算。11月份发生了一个事件,从钢厂给的刷卡名单里发现有很多离职人员,甚至还有其他子公司的人员名单。因此总经办和我们一起打算重新梳理一次名单,一是查找原因,在一个看看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在梳理名单里,除了公司应该在那边吃饭的人员外,还有一些人属于事业部和遗留问题处理人员,按照人员编制他们不属于公司,但是他们在这边办公,也需要在这边吃饭。
今天早上,开周例会前,我问总经办负责人,齐姐(人力资源负责人)有没有给你备案一下那边需要继续吃饭的名单,他反馈的是该吃的名单已经确认了,得罪人不该吃饭的人还没有说,我感受到的是他要跟事业部和遗留问题处理的人员说,以后不让在那边吃饭了,我立即被勾起来了,内心充满了愤怒,并且表达,这些人虽然不是威远的编制,但是还承担着威远的部分工作,比如人事这边他们还管着我们的人员退休办理,所以不应该不让吃饭。总经办负责人说,不是威远的人就不该在咱们这边吃饭,为什么我们的退休办理要让别人来办,你们为什么不能接回来!我内心被这份指责更激怒了,表情笑着,但是狠狠的说:你的意思是我做的不好,我能力不够,我可以辞职,你来做,你来接。他说,你说了算吗?我说:我说了不算,我可以跟总经理说,我辞职,你来接。
也许看我真有点愤怒了,不再说话。我在参加周例会时,根本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总经理今天没有参加周例会,我就开始给总经理发微信,那一刻我感受到我的身体在发抖,手也在发抖,跟总经理说了说这些情况。总经理回信息说,不是不让吃饭,是要把名单屡清楚,原则是:清楚算账,糊涂结局。并且要结合这个事件把跟钢厂结算的流程梳理梳理,以免出现人员变化后没有及时清理。
跟总经理发信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我开始回到临在了,当我临在时,我感受到我又一次跳坑了,又一次被别人带走了。从这个事件中我有两个点被触动:
事实一:这次梳理是因为系统中有很多离职人员的名单,导致乱了,需要重新梳理,包括流程如何细化,以免出现类似问题。梳理过程中正好涉及在那个院工作的那两个编制外单位的人员,在这次梳理过程中也清晰一下与这两个单位的人员在吃饭这件事上的原则。
我的演绎:这个人太矫情,太不大气,公司这么大单位,连这几个人吃饭都不能容纳。大家在一起工作那么多年,刚刚因为重组分开就分的那么清楚,太不近人情。
我的限制性信念:人和人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大家都大度一些,这样就不会发生冲突了。
我的伤痛:感受一下,之所以形成这个信念,背后的伤痛: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和伯伯家一家人的冲突,大都是因为爷爷奶奶多给了他们家一个盆,少给了我们家一个缸之类的小事引起的,母亲认为应该公平,后来因这些小事的积攒演化成两亲兄弟家人的水火不容。我从小感受到了这种冲突,内在形成了一个信念,如果大家都大度一些,就不会有这些冲突。
临在后看到的真相:越是模糊越会引起误会,不表达清楚,一味的忍让,只会酿成更大的冲突。只有在各自表达需求,规则清晰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避免冲突,冲突的目的也是为了清晰各自交往的界限。即使大度也应该是建立在规则清晰的基础上,我愿意去让。
可调整的回应:跟领导发信息,我觉察到了我的模式,我又一次跳坑了,我们会把名单梳理清楚提交给总经办,并且捋顺今后的人员离职之后如何核对名单的流程,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今后遵循:清楚算账,糊涂结局的原则处理。
事实二:对方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退休工作接回来!是想表达,既然重组后两个单位已经分开了,就把工作也分清楚,不要产生交叉,以免今后产生协调上的麻烦。
我的演绎:他在指责我这个人无能,不配在这个职位上。
我的限制性信念:别人对我做的事有看法、提意见,就是说我这个人无能。
我的伤痛:感受一下,从小因为自己是女孩,又是老三,父母因为有生活压力,无暇时时关注,因此我内在有我不重要被忽略的伤,也因此会一直用自己做的很好证明自己值得存在。一旦被指责做的不好,就是否定了我的价值,就会勾起自己不配在这里的那份无价值感。
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对方说的是这些事的处理,跟我的能力和我这人无关。
可调整的回应:我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我也知道我有我的工作节奏安排,你们可以说对这些事的意见,我有权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处理。
从这次事件中,更加深深的感受到“长长的路慢慢走”的含义,我们口口声声说我们已经成长了,真正的历练会在一次次生命实践中检验。跳坑不怕,带着觉知越来越快的从坑里出来,松动信念,回到自己才没有白跳坑,才是转化成长,临在、觉察、疗愈,这是一次次的循环,一次次的螺旋式上升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