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太多关于“鼓起勇气”的话题,很有感触。
我发现大家都缺少了一些勇敢,而“不敢勇敢”的核心障碍是什么?
我认为不是懒,而是对“失控”的恐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承担不起后果。”
一、勇敢不需要轰轰烈烈,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触发”
你有没有察觉到,你的人生总是一直在“被安排”?
“你应该稳定”、“你不要折腾”、“你不要敏感”、“你要知足”……所有这些话听起来,都是:
“我不够好,所以不配”:很多人不敢行动是因为预设了“我准备不够”“我不行”。
然后开始妥协、退让:从“好吧”退让到“也可以”,下一步就是“都可以”。
这就是“安全区陷阱”:待在熟悉的环境里很舒服,但舒适区的“稳定”本质是“没有新可能”:
从小懂事,不吵不闹,不争不抢,进了标准的大厂或者单位,认识了一个还不错的人,结了一个不讨厌的婚,30岁开始在短视频和公众号里“找自己”。
你看,我们就是会被“社会时钟绑架”:“30岁该结婚”“35岁该升职”的标准,让我们不敢为自己的节奏勇敢。
但你心里从来都有一个声音呀,是勇敢的声音:我再这样下去不行,我要试试。
这就是勇敢: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触发”。你不再期待命运会像抽奖一样突然选中我们,但你勇敢一次,命运就会看见你。
二、你不需要一直勇敢,一次勇敢会有连锁反应
“不需要成为英雄才算勇敢。”
对社恐来说,主动约朋友吃饭是勇敢;对宝妈来说,重返职场面试是勇敢;对打工人来说,给领导发一句‘这个方案我有新想法’是勇敢。”
我认识一个勇敢的伙伴,上周我和他一起做了一场直播。
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集齐了BAT的全部运营经历,现在“大厂裸辞”创业。在自己职业的迷茫痛苦期,他让自己开始了一个“第一次计划”。
他发现:所有生命中新的可能性,都来自“第一次”的勇敢尝试。
“第一次随机在一个地铁站下车,然后给自己安排一个半天的城市旅行”;
“第一次在地铁停止行走”:他看到了一对情侣在鲜花贩卖机前买玫瑰;
“第一次参与游戏疗愈工作坊”:他发现自己非常擅长用游戏化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萌生创业的想法。
……
你看,你不需要一直勇敢,勇敢的“第一次”之后,这个世界就会开始馈赠你:
1. 勇敢会暴露你的“主动性”:领导会注意主动解决问题的下属,朋友会珍惜主动维系关系的人,世界会给主动的人更多机会。
2. 勇敢会重塑你的“自我认知”:第一次勇敢后,你会相信“我能做到”,这种信念会推动你做更多勇敢的事,形成正向循环。
3. 勇敢会吸引“同频的人”:你勇敢追梦的样子,会吸引同样在努力的人,他们可能成为你的贵人、伙伴,甚至命运的“识别者”。
所谓“命运识别你”,不过是你在勇敢迈出第一步时,已经悄悄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而这种样子,本就会被世界看见。
三、“被命运识别”的本质是“自我确认”
心理学有个词叫“自我实现预言”: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不自觉做出匹配的行为,最后真的活成那样。
最近听了一个故事:
有个朋友去年纠结了整整半年要不要辞职开烘焙工作室。
她手艺很好,朋友圈蛋糕图总被追着问“在哪买的”,后来她终于辞职,第一天开店,还是担心:“我肯定不行,没经验没客源,万一赔了怎么办?”
有次她婆婆随口说:“女人家折腾啥?安稳上班多好。”她嘴上反驳,心里却悄悄认同了——“对啊,我就是没那个命。”
三个月后她关店了,朋友圈发:“果然我这种没福气的人,不适合创业。”
可你发现没?
她从头到尾没给过自己“被识别”的机会——因为她先否定了自己“值得被识别”。
她的问题,不是“没福气”,是她早就给自己贴了标签——“我不行”“我不配”:
这种自我确认会变成行为枷锁:
1. 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
2. 怕被看不起,所以主动放低姿态;
3. 怕承担责任,所以干脆“我没想过”。
另外一位转行宠物殡葬伙伴的故事,是“自我确认改变命运”。
她三十岁前是银行柜员,每天失眠:“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想做宠物殡葬,理由很朴素:“我奶奶去世时,家里人哭成一团,如果有个人能温柔地处理这些,或许大家能好受点。”
可亲戚全骂她:“好好的班不上,去做给猫狗收尸的?”连她老公都犹豫:“能挣到钱吗?”
她没争辩,默默去学了三个月,租了个小店面。
第一次给小猫做告别仪式,主人抱着猫哭,她也跟着哭,但手没抖——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来做这件事的,我值得被需要。”
现在她的店有固定客户,有人专门开车两小时来,说:“只有你这里,让我觉得我的宠物被好好告别了。”
你看,勇敢是“我先帮自己确认:我值得被命运看见”。
当你不再自我否定,行为就会变了:
不敢开口的人,会说“我想试试”;
怕被拒绝的人,会递出简历;
觉得“我不配”的人,会穿上那件想了很久的衣服。
这些行为会像涟漪一样扩散:领导注意到主动加班的新人,客户感受到真诚的服务,朋友开始把机会推给你:
世界不是突然对你好了,是你先确认了自己,它才敢对你好。
四、如何完成第一次勇敢?
1. 最小行动法:把“勇敢”拆解成小事。比如不敢表白,先约对方吃顿饭;不敢换工作,先更新简历试试水。
2. 允许“不完美”:勇敢不是“必须成功”,是“我尝试过了”。即使失败,你也比不敢的人多了“经验值”。
3. 记录“勇敢日记”:每次勇敢后记下感受,你会发现“原来我比想象中更强大”,这种正反馈会成为下一次勇敢的底气。
写在最后:
无论我们做什么选择,年龄不会因为由于和害怕而停止流逝。
有人40岁才上大学,
有人50岁找到热爱,
有人60岁重新创业;
有人70岁站上T台;
如果我们终将老去,那么我选择:勇敢地,按我的心意过完这一生。
“命运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它更像一个蹲在你身边的观察者。
你在犹豫时,它在等;你在退缩时,它在等;直到你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
它会轻轻说:‘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你让你的勇敢被命运识别了吗?
作者:鸿泽的思维手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