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即是牢笼
每个人都拥有一些资源,而资源总是以某种固定的形态映入我们的眼帘,烙在我们的头脑里。
前两天,一个前同事在朋友圈分享了让她心生感慨的一次经历:
她心怀恻隐之心,用女人特有的善意去帮助一位看起来可怜的残疾人。
然而,那位残疾人虽然没了双腿,却并不寻求别人的帮助,也不自怨自艾,并且和善地谢绝了同事的怜悯。
同事最后说: 他尚且如此努力,如此自强,我们四肢健全的普通人又怎能不努力呢?
看了同事的感慨,我反而想说,人们总是容易落入简单的归因,和习惯的俗套逻辑中。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引导写出励志的鸡汤文来,这种思维习惯形成已久。
其实,每个人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自己的牢笼。无论好的、坏的; 无论健康、疾病; 无论富裕、贫穷;无论优势、缺陷……每个人都被束缚在自己的存在状态中而不觉。
孙膑虽然双腿残废,却指挥了经典的“围魏救赵”,从而被称为卓越的兵家,流传千古。
罗斯福,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却领导美国走出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带领美国,团结盟国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相信这位同事,不仅不会可怜这两位残疾的古人,还会敬佩他们的才华,仰望他们的高大。
因为,当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巨大优势时,就会忽略他的缺陷。又或,看到一个人的巨大缺陷时,也容易无视他的优点。
现实是,这两点都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而作为他人的我们,却在头脑中做出了放大与缩小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很可笑。就像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写的那句话: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拥有多么先进的理念,他所认知的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都必然存在偏差。
所以,人们的固执己见, 人们的深信不疑,人们的理所当然,一直在上帝的嘲笑之中。
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怀疑一切、否定一切,陷入不可知论,而是想说,我们都是被自己拥有的一切裹在套子里的人。
举个例子。开车的老司机,拥有娴熟的驾驶技术; 金融公司的资深理财师,积累了丰富的炒股经验; 服装厂的缝纫能手,缝纫技术炉火纯青。这三种人拥有的技能差异,是不是有着巨大的鸿沟?显而易见。
然而他们之间又没有差异,因为每个人的技艺都与别人差异巨大,所以,彼此彼此。
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相同的肉身,似乎没有差别,然而我们每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优势、缺点又是千差万别的。
那位缺少双腿的残疾人,与身体健全的人之间的肢体差别,与上面所说的技能差别,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看起来在有形的器官上,一个在无形的身体机能中。
而我们常常迷惑在这些有形的差别与无形的差别之间,错乱在有差别与无差别之中。
从现象看,我们常被表面的万千差别所迷惑;一旦进入本质,我们眼中便不再有诸多差异,万相归一。
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资源,就是指人们拥有的本质上一样的东西,只因为我们总是执着于把现象当作本质,所以总是深陷于某种认知偏差中,不能自拔。
陷入了某种认知中,人就不会改变。
改变的前提是必须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真正的改变。
可是,我们为什么总不能改变?因为我们总是被自己的迷之自恋一层层套了起来,顽固地反对突破。
迷之自恋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资源认知。
突破自己,不是拓展边界,建立更多连接,而是要放低自己,否定固有的自恋认知。
如此突破,便会有容乃大。
比如老子说的水德: 上善若水,水处最低处,润泽万物而不与万物争。比如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自我批判。
否定自己、放低自己,是真正的谦虚,即无我。
无我就是突破,就会有真的改变。
这时我们就会理解,什么是无常。
也就会进一步深刻地理解,阿里企业文化中的所说: 要拥抱变化。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即是牢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