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王者速读法》。得感谢参加的拆解稿学习群,让我拿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并非不想读正版书,只是这本书早就不再出版了,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二手巨贵。我想作者已经完成了他出版的目的,就让我捡个便宜吧:)
说起阅读,那我真的太有经验了。我识字很早,早在小学一年级,就利用假期啃完了一本儿童小说:小布头历险记。记得那本书还是繁体字,连蒙带猜的就读完了。小学阶段,喜欢读儿童文学,到了初中阶段,我就已经是阅读高手了。那时候疯迷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润安看了好多的小说。到了高中,居然高三临考哪一年都在看,而且书看的更杂了,还记得那时候去啃《雾都孤儿》、《简爱》、《双城记》看的我欲哭无泪,这写的都是啥啊,文字晦涩,故事情节也不如武侠。。。。嘿嘿。大学时代是在黄易、卫斯理的书海中度过的。毕业后,网络文学开始出现,据统计,哥们累计看了2G字节的小说,以至于修炼出了一项能力:眼中有码,心中无码!您别想歪了,因为和谐,很多小说里面的词都被星号替换了。。。
可是,读了这么多书,我却发现一个问题。除了读的快,这些东西在我的脑海中也就留下了一些故事情节,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本质上的变化。于是,我开始尝试阅读专业类的、成长类的书,小说就这么戒了。然后,噩梦就开始了,这些书读起来是那么的没意思,简直比得上以前看到外国文学。从此以后,书倒是买了不少,但我很难完整的读完一本书。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了。
直到听樊登读书会,才知道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终于意识到为什么读不下去,读了没用了。但是人到中年,对成长的渴求让我下定决心要突破自己的局限。于是就很幸运的读到了开头说的这本书《王者速读法》。
书,实在太多了。我特别需要快速的完成阅读,快速的整理知识,快速的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其实王者速读法只是个方法,这本书我只看了30分钟。试着总结一下。
首先,读书要有目标。在选择一本书读的时候,要对其察言观色。具体说来就是要了解这本书的大概情况,最终确定读这本书我的目标是什么。书中还提到了选书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现在如此多的高知社群,选书已经不是难点。比如对我来讲,樊登读书会听到的我觉得有益的书,买回来就是。
其次,要用好读书方法。速读法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已经成为正式的学校课程。所以,对于速读我们不需要做任何怀疑。精读与速读的选择取决于阅读者如何看待你要读的书。无论如何,用速读法先读一遍再考虑是否精读肯定是可以的。为什么选择速读,这里面有一个效率成本问题。速读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获取知识的效率。用20%的时间获取80%的知识,这事干的值!
那么具体的速读方法很简单:
- 限定时间,必须30分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到时间就停止。开始可能不适应,但随着刻意练习,我们都可以做到。
- 将30分钟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览。用5分钟阅读前言后记,重点看看目录,翻翻书中图片。
第二阶段:拍照。用5分钟浏览书籍中的每一页。基本上一页用两秒钟的时间。此时你的大脑可以帮你快速识别关键字和你认为的重点。当然,这是一个慢慢训练和适应的过程
第三阶段:跳读。用20分钟跳读你认为重要的章节。
这里我们要跳出一个误区。通常我们认为用这种方式,可能让我们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是的,这是有可能的。书中从两个角度来打消大家的顾虑。一个就是平等与公平的原则。平等代表书中每一个字你都要平等对待,这是低效的;而公平则是把更多的时间给更重要的内容。二个就是不要去担心你会忽略掉重要的内容,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随着你的知识积累,你会发现,你的速度更快,而被遗失的有价值的内容更少。
掌握了30分钟速读法后,我们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读书策略,不同类型的数据我们应该不同策略面对,切不可一刀切。这个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无非是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时间,将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罢了。
速读完成仅仅是我们汲取知识的第一步。真正的能让它们为我所用还需要有一个输出的过程。我们7天不出局一直在说:用输出倒逼输入。那么在这里就是用输出锁定知识。其实很简单,用30分钟复盘。先做个脑图,然后再把更多的知识点写出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写出来效果更好。最后就是分享给其他人了。
最后,如果知识还是记不牢咋办?被遗忘是知识的必然规律。但是,书又没有腿,再看一遍就好了啊。再看一遍还需要30分钟吗?
嘿嘿,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