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6-24)念·心·性·mind·heart

(2020-06-24)念·心·性·mind·heart

作者: 歸鶴樓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15:46 被阅读0次

修静的时候,杂念丛生,禅宗一般称作“念”(thought)或“妄念”。为了对治妄念,人们就会找一个与“念”对立的概念,作为“理想(K叫ideal)”,作为修炼的目标,比如有的文献就用“心”、“菩提心”、“佛心”等。这已经是一个duality二元对待了。

但汉语中“心”这个字是非常柔性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杂念、妄念,都是发自心中,所以“念”又叫“心念”、“妄心”。这时上面说的“念-心”的二元对待就已经被破掉了,不成立了。

于是人们又抓一个“性”字,与“念-心”构成对待,认为“念”是瞬息万变变幻不定的,“性”是本性、根本,是值得追求、修持的恒久的终极目标。

此时,“心”这个字在禅宗文献中成了两边都靠的万金油,心念——变换不定;心性——恒久不变。按K的说法,这些其实都是思维的造作。

英文中也有类似现象。mind,一般对译为“心智”,是偏指人的思维能力。为了区别变幻不定的mind思维,英文世界用heart与之对立,把heart视为一种更高妙的东西。这也是一个duality,一种对立思维、对治思维。


这话茬儿不好接,所以都不言语。我试着说说我的一点儿感受。

你所构想的那种合一状态,是大家所向往的理想,K的措辞是ideal或what should be。那也是无数修炼者所梦寐以求的,或称之为开悟、觉悟、极乐、涅槃……

我之所以憧憬理想,是觉得自己的现状,自己的真实面目(what is)是令人不满意的,是分裂的,是必须抛弃的。

我沉湎于过去的思维、情感模式中,获得悲情,获得庇护,这是心理时间;而上述不满现状、憧憬未来理想,也是一种心理时间,因为大家都认为必须通过时间,才能克服当下的自己,实现未来的理想。

而K认为,向往未来觉悟的理想,是逃避、掩饰当下真实自己的冠冕借口,因为不想、不敢面对当下自己的真实面目,比如我敏感、愤怒、自卑、自责、自私……一想到这些我就刺痛,就顾左右而言他,就想抓点别的大做文章以逃避刺痛。最好的方法就是编织自己的一个理想人格——其实就是真实人格的对立面,然后投射给未来,给它取个高大上的美妙绝伦的名字——合一、开悟等等。有这个理想引领,彷佛我立即上了一个新的精神档次,刺痛感马上消失了,我要修!我要练!

其实,此时我的心陷入了真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这就是人格分裂:高大上的理想人格下掩饰的是我的真实人格。这种人格二元分裂,无限地延长、拖延了我从心灵枷锁中的解脱,拖延了我的觉悟与自由。因为当我真正无分别、无拣择、不认同、不自责、不评判、不掩盖地面对自己的真实人格时,一直以来被压抑的真实面目反而绽放出来了,该释放的反而可以快速释放了——因为我不再用力掩盖压抑了。此时,就在那无分别无拣择的解脱瞬间,或许就是所谓的合一——但如果听这话,我把那一瞬间当成目标去追逐,那又成了新的理想,又掉进新的枷锁里了。

合一状态,人人都在不经意间经历过,甚至事后都不知道。人心的障碍就在于,如果你告诉我刚才某一时刻我的状态就是合一,坏了,我会立即把它设定为理想,去追逐,企图重现,使之永恒,此时那状态就绝对杳如黄鹤了。

所以,回避当下真实的自己,把真实的对立面编织成理想,投射给未来,这是一种自欺的智力迷藏游戏。比如,很多人喜欢探讨开悟,争论这大师那上师谁更高,有没有开悟……凡是这种令我自惭形秽、无限仰视膜拜的时刻,那很可能就是我掉入了理想的陷阱——或者是自己编织的,或者是外人织就的。把天下人分为未悟与开悟两种泾渭分明的状态,可能只是分别心的造作,是逃避自我真实面目的一条捷径,或者为自己的真实面目进行辩白自慰的方式(“我此生就这样了,修修修来世再觉悟。”)。如果谁自称已经开悟,或者门徒标榜师父开悟,很可能只是他的姿态和声明正好契合了我自己逃避真实憧憬理想的分裂心态,所以我才觉得有理,才相信。假设张三是所谓的开悟之人——姑且假设存在与未悟对立的开悟状态,当他自称“我已开悟”时,他已经把某种未知的灵动不羁冻结固化成了一句僵死的已知宣言,他已经执着于僵死状态。所以,很可能未悟与悟也只是一种what is 与what should be的二元智力游戏。

现实与理想、当下与未来,就是分别心的二元迷藏游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6-24)念·心·性·mind·hear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wr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