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影
妈妈70多岁了,天凉了有点咳嗽,到医院看后,医生说是器官老化,慢性病,也没有什么特效药,回家养着,注意保暖,别太劳累就行了。人越老就越胆小了,妈妈觉的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愈觉肺部难受。听我们解释后,表面上像是接受了,可心里终究不信:说我没病,为什么我咳嗽难受大夫还不给治,分明是病重没治了。
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面儿上故作轻松,言笑晏晏。转过身却一脸哀伤,目中含泪,看着真是叫人心酸。无奈只好请托大医院呼吸科当主任的表嫂,再次拍片确诊并负责解释,只为去了老人心中的疑虑。可她终究不比以往精神了。
妈妈本就身材瘦小,这一折腾,就更显单薄了。苍白干涩的头发,萎黄的脸庞,混浊的眼睛,佝偻的腰身,全身上下都是岁月无情的印痕,让人感叹妈妈终是老了。
我记忆中的妈妈腿脚麻利,行走如风。上班之余,买菜做饭,洗衣拖地,侍候一家老小片刻不停。妈妈总说,她就是劳碌命,一闲下来就浑身难受,感觉哪儿都不得劲儿。那时候的妈妈腰板是挺直的,脸庞是圆润的,眼睛是明亮的。妈妈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
爸爸身体不好,到冬天容易犯病。妈妈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工作,总是匿情不报。爸爸本来脾气不好,生病了愈加暴躁。妈妈跑前跑后,操劳照顾。既要安排他一日三餐,还要盯着他打针吃药,最后还得忍受他的斥责和抱怨。妈妈的头发是这时候熬白的吗?
孩子小时候身体不好,且青霉素过敏。一有头疼脑热,就得去医院打点滴。孩子血管细,针难扎,手脚又不老实,经常滚针,手背脚背满是淤青,一扎针就哭的撕心裂肺。每次扎针妈妈都不忍心看,就躲在外面偷偷地哭。妈妈的眼睛是那个时候哭花的吧?
女儿上高中了,学习太累,怕身体吃不消,要加强营养。弟弟的孩子刚上小学,需要接送。我们工作太忙抽不开身,妈妈承担了这些任务。早晚接送小的上学,中午再給大的送饭,还得讲究饮食搭配,营养全面。外加照顾爸爸,洗衣做饭。妈妈的腰身是在那个时候变弯的吧?
妈妈的青春和健康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化作爱,如涓涓细流般输送给孩子。任生命的活力就这样随岁月流逝,初心不改,无怨无悔。现在她老了,我们为她做了些什么?
妈妈虽然年纪大了,可手脚总是闲不住。尤其爱往厨房去,大概是觉得那是她的阵地。如果能给我们做顿饭啊或帮个忙啊,她会很高兴。可我们只要回去,就会把她拦在厨房外面。一是觉得她年龄大了,辛苦一辈子了,应该我们做饭孝敬她。二也觉得她碍手碍脚,实在是添乱。可那时候的她总是转来转去,心慌意乱。今天看了《碗留给妈妈洗》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了 ,越是对生活感到无力的人,越是希望自己被需要,被肯定。她能为儿女干点活儿是她还有用的表现,能从中获得被需要的满足感。天下的妈妈都想为儿女做点儿什么,只要她力所能及,我们不应该夺走妈妈表达爱的权利。
妈妈一生节俭,买东西的袋子她要用作垃圾袋,角角落落塞的满满;洗碗池里总是放盆蓄着废水,拖地再用;吃饭总是先吃剩的,再把新做的放成剩的。为此,我们总是责怪,妈妈总是不改。可她再做这些时变得更谨慎了,被我们发现时眼中有了做错事慌乱、畏缩和卑微。看着床上躺着的妈妈,回想起她当时的神情,满心都是愧悔 。是我们错了,不该强迫您适应我们,几十年的习惯改不了就不要改了,我们应该让您自在,坦然,舒心的生活。
妈妈近几年越发喜欢唠叨了,孙子孙女小时候的事迹成了她的经典故事,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重复,可她总以为自己没说过。我们总是提醒她,妈,你说过好多回了。她的脸上会露出不好意思的歉意和意犹未尽的失落。
妈妈耳背,有时候助听器也不管用。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跟她说话习惯大声呼喝了。起初是怕她听不见,后来大都是我们不耐烦了。于是,和妈妈说话的次数就减少了。每次回去,兄弟姐妹一起聊天,妈妈笑呵呵的地坐在一旁听着,从不插言 ,其实她什么也听不见。妈妈,那时候的你是幸福的大概也是寂寞的。
汉字很有意思,“孝顺孝顺”,“孝”的第一要点是“顺”,就是要遵从老人的心愿,让他活的舒心畅意。人老怕寂寞,常打电话常陪伴;人老话就多,耐心的听她絮叨;人老就怕被人嫌弃,你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人老就怕人觉得他没用,让他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锻炼身体,增加勇气。更重要的是,不管你在外面经历了什么,回家请给妈妈一张温暖的笑脸。
人生就是一个圆,仿佛又回到了起点,只不过角色发生了改变。小时候妈妈是主角,事无巨细的照管约束着我们,甚是严厉;现在妈妈老了,换我们做主了,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也要尽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依托。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画好这个圆。愿天父母衣食无忧,舒心畅意,安度晚年。
作者简介:
竹影:笔名,语文老师,喜欢用文字记录对生活的感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微信号:z460139693
QQ:460139693
(18年11月发于唯美)
https://mp.weixin.qq.com/s/blKPEYdqJ_XO7KdoLoawe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