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十一点,许多人还没有休息,我却已经被莎莎的雨声惊醒了。
雨声衬托出夜的安静,安静的夜晚更衬托出雨声的柔和与稳定。
白天闷热一天,现在终于被雨水降温了。心静才能够听雨,听雨也可以静心,清凉的空气使人思绪活跃起来。
学生时代知道有部电影叫《巴山夜雨》,没有机会看,却记得了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首看不出任何技巧的诗,却影响后人一千多年。
青少年时代很喜欢唱林诗达作词、叶佳修作曲的台湾校园歌曲《小雨中的回忆》:“我时常漫步在小雨中,在小雨中回忆。小雨像一首飘逸的小诗,常萦绕在我心里。”
当时并不理解歌曲的内涵,只是喜欢调子的优美和易唱。由于印象太深刻,现在依然能够很清晰地在大脑中浮现旋律和歌词。
当时感觉很唯美、很有深度的歌,现在看来,很简单和肤浅。那时的美好,其实是因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经历。
人生和事物的美好,或者存在于回忆中,或者存在于对未来的想象中,都是头脑的主观创造而已。
不久前遇到宋末蒋捷的词《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在不同年龄段,会遇到不同的诗词。许多诗词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不一定注意到。
年轻时什么都不理解,却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能记住。
现在理解力太好,却失去了大部分记忆力,更失去了对事物的热情。
感情是非常靠不住的东西,许多时候必须冷酷无情,心如止水,才能够活下去。
当然过于理性,也会失去很多趣味。
读别人的作品,体会出的依然是自己的心境,发现的都是自己本来就有的思想。自己没有的东西,我们不可能读出来。
所以如果老是读自己能够懂的书籍和文章,等于没有读书,等于上学时反复上同一个年级。
我们以为的理解别人,是我们自己的错觉。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别人,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没有看清人生的本质。如果看清了,就会放下许多不必要的计较和执着。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38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