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走着,李轼想的跟宗陵完全不一样。李轼心想你宗陵就做梦去吧,农村娃儿要考进城里的学校谈何容易。城里的中学不要说高中,就是初中里也找不到几个农村的学生。李轼他们年级一共两个班,他们这个班上一个农村的学生都没有,另一个班有两个学生是郊区农村的。高68级三班有几个学生是从周边县农村来的,据说就是降低分数招收进来的,说是要执行阶级路线,照顾贫下中农子弟入学。这几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垫底的或不及格的,还得老师开小灶。这几个学生自身整得很恼火,旁边的同学说这是拔苗助长,拔苗的人累得腰痛,苗却长得半死不活的。
“文 革”兴起,这几个学生都揭竿而起。其中两人成了保皇派组织领袖,三人成了造反派组织领袖,虽说是对立的两派,观点却是一致的。都说要誓死保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教育路线,要坚决铲除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说现行的教育制度剥夺了农村娃儿上学的权利,他们要为农村娃儿争取平等的读书权利等等。李轼想难怪毛泽东要改革教育制度,看来出发点至少是好的。
宗陵走路还保留着那种军人的姿势,有一种气势,不过在李轼眼里觉得有点机械,他是一个喜欢自在的人。宗陵看李轼只顾想自己的,没有接他的话,就自言自语地说:
“我这辈子窝在乡下,就算了,不能再让我儿子窝在乡下哇。”
其实李轼也在想宗陵说的这些事,听宗陵这一说,他就想宗陵把希望放在儿子这一辈上,说明他也是一个有主意并执着的人。只是他这种希望要实现是太难了,明摆着的是,农村娃儿受教育环境及各种条件的制约,要靠读书跳龙门,实在是太难。而现在更是时机不对,现在全国的中学生都下乡了,厂矿也基本上不招工了。这种时候,你宗陵还惦着进城,做梦吧。但他不想揉碎宗陵这个美好的梦,既然是梦,碎不碎都一样。况且,自己不是也不相信这种状况能持续吗?这样一看,宗陵还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那你就慢慢等那一天吧。”李轼真诚地说。看着身边走着的宗陵,他想等宗陵的娃儿长大,十多年以后的事了,说不定社会早就大变了。
说话间,两个人已走到大什字的十字路口,李轼往回家的路走,宗陵直奔电影院去了。
宗陵个子较高,身材匀称,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用当地人的话说是:长得伸展。
宗陵的事,李轼也是后来才晓得一些。
宗陵原来叫宗小林。自己嫌这个名字不好听,说是显得小气,后来报名当兵的时候自己把名字改成了宗陵。他自己说是改名不换姓。
宗陵一家兄弟好几个,他是最小的。上头的几个哥都没有念过一天书,到宗陵10岁时,他却天天吵着他老头要念书。他老头不答应,说家里没有钱,你几个哥哥都没有上学,说你念啥子书哇,长大了凭力气种地吃饭就行啰。宗陵还是不听他爹的,吵着闹着要念书。原来是跟宗陵耍得好的邻居小女娃刘冬梅要去读书,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两人都不愿意分开。
农村娃儿一般上不了学,更不用说女娃儿。邻居老刘家是比较殷实的,老刘也是大字不识一个。但解放初当过村里的农协会主任,接触过工作组的同志,晓得一些新名词,有点新眼光,所以让8岁小女儿冬梅上学。看到冬梅要去上学,宗陵也跟他爹吵着要去,宗老爹死活不答应,说家里哪有闲钱供你念书哇。宗陵还是缠着他老子,宗老爹急了,赏了他两个耳刮子。他就去求邻居刘叔帮忙劝他爹,让爹同意让自己上学。小冬梅也缠着父亲,要他帮帮小林哥和自己一起去上学。老刘也巴望女儿上学有一个伴,因为学校离家有十多里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刘看上了宗陵这娃儿。
早在宗陵两三岁时,老刘的老婆又生下第4个丫头,腊月间生的,取名冬梅。老婆连着生了4个丫头,老刘也死心了,明白自己是没有儿子的命。瞧着宗陵样儿长得俊气机灵,心想说不定今后有点出息。他跟宗老爹说过几次:
“宗老哥哇,你有几个儿子,我一个儿子都没有,你把林娃子过继给我,我保证把他当亲生儿子待。”
宗老爹一口就回绝了:“不行,我的儿子不能改姓。”
土改后,老刘家条件好了,老刘又对宗老爹说:
“宗老哥哇,你家日子不如我家好,别苦了林娃子,还是把林娃子过继跟我啰。”
宗老爹还是一个劲摇头,话也说得很死:“我家再穷,我儿子也不能姓外姓。”
这件事就不再提起。一晃冬梅长大要上学,冬梅求父亲跟宗老爹求情:
“爹,你去求求宗老爹,让小林哥也上学吧。十多里路,到冬天,早晨摸黑去,晚上摸黑回来,我一个人走路害怕。要是没有人做伴,我就不想去了。”
老刘心里明白女儿并不是真的害怕,就是不想离开一起长一起耍的小伙伴。他也有自己心头的打算。于是出面劝宗老爹:
“宗老哥哇,我看你家林娃子一付机灵像,长大了说不定有出息。要想有出息不认字可不行哇,让他读点书嘛,要得不?”
“农村娃儿,跟老子要啥子出息,读啥子书哇。现在放放牛,打打猪草。长大了种地过日子就要得啰。再说我们家哪有球闲钱供他上学?”
“宗老哥哇,现在是新社会啰。政府说年轻人有文化好,国家搞建设要有文化的人,让你家林娃子读点书有好处,以后用得着哇。”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男娃儿早晚都是要种地啰。种地要啥子文化,我一字不识不是照样种几十年地哇。让娃儿去上学,家里又得花钱,又少了一个帮手,跟老子不球划算哇。”
“宗老哥哇,我跟你一样,祖辈也是农民。但现在是新社会了,你这思想是老脑筋啰。以后种地都要用机器啰,上头都是这样宣传的哇。字都不认一个,咋用机器种地?你要是心痛钱,我帮你家林娃子出一半的学费,让他去读点书,你看要得不?”
宗陵的哥哥们也劝父亲让小兄弟去上学,说能认字好处多,我们都是吃了不认字的亏。再说小兄弟岁数小,在家也干不了重活路,还不如让他去念几年书,我们宗家要是出一个能识文断字的人也是大好事。到后来,宗老爹也就松口了。就这样宗陵10岁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宗陵岁数比其他同学大些,加上读书努力,成绩在学校算拔尖的,如果有机会考中学,也许能考上。但他小学毕业已经16岁了,县里的中学规定,初中生不收超过15周岁的学生。更主要的是他爹坚决不同意他再念书,说16岁的人了,该往家里挣钱了,不能再往外掏钱。这时的宗陵也长大了,也晓得家里的困难,没再扭着继续上学,开始在生产队挣工分了。14岁的冬梅没有考上中学,就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两年后,部队招兵,宗陵报名参军去了。
宗陵在这个城市当过三年兵,他出来当兵,就是想能留在城市工作,那是很多农村青年出来当兵的主要想法。宗陵是小学毕业,在农村兵中算是很有文化的了,他在部队上很卖力气,表现得很不错。他当兵那几年正赶上部队搞大比武,他还得过技术尖兵之类的荣誉,后来还入了党,当了班长。可是像他那种普通士兵,光靠埋头苦干,没有一点关系,想留在城市自然是一场梦罢了。到了复员时,还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