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众所周知,在很多古代诗歌里,特别是边塞诗被传颂至今,我们可以从古诗里寻觅到有关民族团结与和谐的诗句,可谓古人也是希望和谐的稳定社会。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
在我国历代诗歌中,突出地具有刚健气质,且能不断振作将其维系较久的,无疑应数唐诗。
不少诗篇,或雄放,或沉着;或磅礴宏肆,或遒劲壮实;或飘逸中挟带鹏飞千里的气势和力度,或以情韵风神取胜而又自具劲气贞骨,可谓姿态万千而皆内秉刚健之质。
其所以能够如此,常常被从当时政治经济背景上,找出种种原因加以解释。
唐代是我国文化大繁荣时期,也是文化大交流时期。学者认为,“民族的交融促进其迁徙,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导致文化的变迁,诸如饮食、服饰、发式、语言、丧服习俗等方面,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 “隋唐时期由于周边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内迁,必然对唐代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胡化风尚成为流行潮流”。
也就是说随着民族融合迁徙,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碰撞、交流,造就了唐特有的绚丽文化。
我国各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各朝代的诗歌史上也有所体现,《诗经》就有不少诗作反映了周族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在当时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唐诗涉及的民族文化领域更是异彩纷呈。
“安史之乱”后,大量吐蕃人内迁无意识被唐化,王建在凉州行中提到“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与此同时由于战争频繁,大量被掠的中原百姓沦为藩地土著居民,整个过程中又形成了吐蕃化。
张籍在《陇头行》中有“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由于血缘的融合,语言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后期的边境贸易发展更迅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吃在中国,穿在法国。”中华饮食在世界享有盛名。而很多具有特色的饮食都是通过民族融合而来,以葡萄酒、胡饼最为著名。
比如,唐朝葡萄酒酿制方法是从高昌学来的,后经演变酿造出了葡萄酒。
唐朝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葡萄酒名句,例如,王瀚在《凉州词》中就提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刘禹锡的“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更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葡萄》中赞扬葡萄酒“味敌五云浆”,此酒味道如此好,也难怪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提到“唐一代西域酒在长安甚行”。
胡饼就是所说的馕,是汉代控制了西域引进芝麻、胡桃后出现的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
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服饰,“一半胡风似汉家”着胡服成为新风尚。胡服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衣服,唐大胆引入其元素,使“窄衣小袖”成了一种新的风尚。
刘肃在《大唐新语》尹伊判谓“胡着汉帽,汉着胡帽”,说明贞观八年长安胡服盛行。
岑参在《胡歌》写道“黑姓藩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表明胡服多以皮毛为主,王建的《花褐裘》有“长缝双袖窄裁身”描述胡服短且为窄袖。《旧唐书 舆服志》中也有“开元女子衣胡服”的描写。
女子着胡服更显得娇媚,有刘禹锡“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 ”为证。同一时期,唐妇女深受异族文化的影响,思想较开放,妇女流行穿袒胸。服饰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夜空中,唐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的辉煌成就自然与民族分裂、政权更 迭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分五裂与隋朝隐患重重的短暂统一为唐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而唐诗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以其真实性、生动性与艺术性开创了唐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