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以来,年龄最小的80后也陆续步入了30岁。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30岁男人的存款情况会登上热搜。
不少网友表示,只看银行卡余额还以为自己是个小伙子,看了身份证才知道已经算是大叔了。
更多人表态:别提存款了,信用卡和花呗都快还不起了!
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可能这样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技术大牛和商业奇才自然厉害,但是人间有几个真正牛逼的人?
大多数人都是底牌比较好才能自带光环。
如果起点较高自然对存款无感,然而对于普通人靠自己打拼,衣食住行就能消耗掉大部分收入。
至于还能存下多少钱,只能靠各显神通。
“想换工作,但是我下月房租还没交,上个月花呗还没还,就我卡里那点钱根本不够我撑过辞职过渡期的......”
这,是不是在说你?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死守着一份痛苦不堪的工作,因为没有积蓄,所以不敢病,不敢停,不敢辞职;
深陷一段垃圾婚姻,可是因为手里没存款,怕自己一个人过不下去,所以迟迟不敢离婚;
夏天到了,想和别人一样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却因为没有积蓄只能望而却步......
很多时候,你的存款意味着你拥有了更多选择权,也拥有向这个世界说“No”的能力。
存款,可以带来底气。
前几日,同事聊天中讲了一个“逃离大上海”的故事。
小徐同学本科毕业之后到南京上班,工作两年之后又调到上海。
勤勉努力坚持了四年,终于在这个春节后作出决定:回老家的一个省会城市发展。
工作五年,大概也是接近30岁的年纪。
在大城市打拼的这数载光阴,可能是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有压力有动力,有热情有希望。
大城市机会多压力大结果不好说,小城市选择少压力小困难也不少,选A还是选B都要经过一番矛盾挣扎。
从十年前的“逃离北上广”到近两年的“返回北上广”,再到如今大城市限制人口规模,二三线城市各种引人落户。
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方向始终遵循内在的规律,接受着“看不见的手”指挥调节。
无论是选择拼命扎根大城市,还是转战相对缓和的二三线,不放弃,就有希望。
希望,是这个年代最珍贵的东西。
《论语》中说,三十而立。
在世人眼中,这句话已经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载体则是房子车子婚姻和票子。
却很少人意识到,原文中的 “立”是指思维、意识上的人格独立。
我们从小以来受到的教育的就是:考试要考100分,做事要追求完美,老板安排的任务想办法完成,所有做不到的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所以现在年轻人都格外恐慌30岁,生怕一事无成,不能让自己、父母和社会满意。
因为三十岁的人正是最好的年纪,没有二十岁那么青涩,失去了幼稚,失去了什么都不懂,变成了有经验有内涵的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办什么事都有一些思考,做事比较谨慎,是做事的最好年纪。
三十岁的我们精力刚好旺盛,做什么事都有拼劲,更加有责任心,30岁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
到了30岁,你要承担起更多的期待和责任,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知乎上有人提问:人到30,有多少存款才有安全感?
底下的答案不一,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
其实这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背景、职业、经历都不同,在多少钱能带来安全感这个数字上自然也不尽相同。
但有位网友的答案我很赞同:
如果你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依然可以照常运转,包括你的房贷、车贷,信用卡都能正常还款,那你就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生活也不会太紧绷。
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的状态就比较危险了,任何一件突如其来的风险,就足以让你、乃至整个家庭遭受重击。
存款,就是你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存款,才能真正拥抱自由。
正如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所说:
人追求的不一定是财富,但必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使自己能够不受阻挠地工作,能够慷慨,能够爽朗,能够独立。
你不一定要大富大贵,但是你需要拥有那么一笔钱,它代表了你无论何时都能游刃有余笑对生活的底气。
很多年轻人肆无忌惮地超前消费,原因只有一个——仗着身后有父母给你兜底。
可是父母操持半生,辛苦拉扯你长大,到老了不但没有享受到你的温情与回报,还要承担给你兜底的压力,你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既会做出选择,也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希望自己的存款能多一点、再多一点,真的不是拜金,只是想给自己赚一点物质上的安全感。
在头发花白的时候,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依然能自由选择如何去度过。
眼看着就要30岁了,你手里的存款,能给你足够的安全感吗?
还是跟我一样相信存款正在赶来的路上?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关注"行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