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韩愈
2020-8-18日
【原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阅读点滴】
韩愈选取的镜头
镜头是有了照相机之后才出现的词语。有了摄影摄像的设备之后,一些专业人士或者是发烧友醉心于其中,为了选好题材、找准角度,废寝忘食,呆守多时,但往往却无功而返。抑或是有时游山玩水,不停地转换角度,想要将自然美景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出心仪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技术,需要抓取素材,但更需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强大的底蕴支撑。1200多年前,没有镜头的韩愈,用文字展现了绝佳的游记镜头。《山石》,后人如若己出一般的喜欢。
这是以诗体写成的一篇山林游记。前两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描写了上山的行程,荦(luo4)确,险峻不平貌;穿过一条弯弯曲曲,崎岖险峻的石径小路,蝙蝠飞舞的黄昏时节,终于到达寺庙。虽然只有两句,却将上山的艰辛通过荦确的山路、飞舞的蝙蝠,告知了人们,蝙蝠昼眠夜出,所以黄昏时节正是他们活跃的时候,起笔抓取的镜头就让人难忘。
接下来两句“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升堂入室,放下行李,又出来坐于阶前,一则乘凉,二则欣赏寺前的雨后气象。诗人再次抓取两个镜头,新雨后的芭蕉叶以及栀子花,一场透雨之后的初霁,也许葱绿的芭蕉叶、盛开的栀子花水珠欲滴,晶莹剔透,勾引诗心。
“僧言”四句,述说了主人寺僧的热情,壁上佛像新成,来请几位指点一二,照着火把,只是光线不佳,所见佛像模模糊糊。寺僧准备好床铺,张罗好饭菜,请大家吃饭,虽是粗粮素菜,却喂饱了饥肠辘辘的胃。“疏粝亦足饱我饥”,结合黄昏到寺的情节,想必一行人在崎岖山路上行走时间不短,以至于饥饿袭来,胃闹起了意见,一顿粗疏饭菜,却感受特爽。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夜深人静,连鸟儿也已休息,停止了合唱;王藉云“鸟鸣山更幽”,百鸟的合唱,也许更幽了。人入眠,沙在漏,不知不觉中月儿升上了山岭,照入了房中(黄昏无月,说明此是下玄月,属于农历下旬时节,下半夜月儿才会升起)。渐渐地进入黎明了。
接下来“天明”六句,述说了诗人独自行走于山间的乐趣。王维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韩愈此时所在的山,却是雨透的山,湿气重,黎明之时,更是云雾缭绕,所以诗人感觉是独行无道路,只能摸索前行,反复下坡上坡的穿行其中,穷尽游动的烟雾,感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乐趣。太阳升起,日光洒入,烂漫的山花,澄碧的涧水飞入眼帘,给人视觉冲击。松树挺拔,栎树参天,不时看见十围大的松树和栎树。沿着山路,来到溪涧,脱下鞋袜,赤足走向溪水,水声潺潺,微风拂衣,真是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末尾四句是诗人的感慨。如此让人陶醉,其乐无穷,为什么还要去为别人牵马缰绳呢?感叹啊,二三子们,怎么才能够如此享受至老,而不在归去呢?
这首诗是游记诗,诗人以时间为经线,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物事,串成了一篇兴趣盎然的诗篇,千古之后读来,都沁人心脾,让人陶醉,感觉任何人任何地点都可以代入,身临其境,享受如此酣畅淋漓的山野之游。
二百多年后,苏轼与客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吟咏《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并依原韵和作一首。苏诗的结句亦表示与韩愈有同感:“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顾福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