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满腹疑虑。如今读了几遍《论语》,信了。《论语》中汇集了太多的智慧:做人、处事、修身、齐家,治国、学习、养性、交友,孝道等等,每一种智慧都足以让人修行一辈子。读了这本书,我从做人方面说说。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换位思考,如果自已都不喜欢的东西,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给对方增加烦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论语》做人之道的基本原则。
常言道:“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用自己的认知去看待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
用自己的心胸去揣度一个人,人人都有不足。
将心比心,别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要多在别人的位置上看自己。
眼里容得下别人的人,才能让人容得下你。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心中有路才眀方向。
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贡家境殷实,平时也乐善好施,被人称为君子,难免心生自满。
一次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横,您觉得怎样?”
孔子回答他说:“这样也算不错了,但还不如贫穷时依然乐道,富贵时依然好礼的人”。
子贡恍然:“《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这样吗?”
孔子满意地对子贡点点头。
《论语》之学,君子之道。
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要象加工玉器,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做君子的机会,那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不必等待,不必鸡肋,君子之道就在一切人的脚下,而且就在当下。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任重道远。
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君子有无私的品格和长远的眼光,谋求共同进步和成长。因为君子明白,要容人容事,众行会走得更远。
小人则没有无私的品质和长远的眼光,只会在意谁对我有利,谁让自己开心,谁顺从自己,谁能与自己结党暗谋。
正如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以无私的境界和仁德的胸怀感化四方,承担伟大的责任和使命。
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的核心思想归结为一个字“仁”,孔子也要求他的学生要德被苍生。
但是孔子所说的仁慈和善良都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如果你用恩惠去报答怨恨,那么又用什么去报答对你有恩德的人呢?
让真正的善良带有锋芒。
愿大家有时间读一下《论语》,因为这本书里有更多智慧,能让灵魂高贵,德行完美,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