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故宫开年大展“何以中国”,展出了10件商周青铜器。它们被称为“商周十供”,是孔子博物馆推荐的。
这10件青铜器,原为清宫旧藏。乾隆36年(1771年)2月,乾隆皇帝第五次驾临曲阜祭孔,同行的还有他母亲崇庆皇太后,且皇太后正值八十大寿。
乾隆帝和母亲都特别高兴,在陪母亲游览孔庙时,乾隆看到孔庙中所陈祭祀礼器多为汉代所造,难以显示孔子的“帝师”身份,特令将内府收藏的商周十件青铜器,打包赐给了孔府,以“供列庙庭”。
这10件青铜器,有3件是商代的,分别是:木工册鼎、兽面纹觚和册父乙卣。另外7件是周代的,包括牺尊、伯彝簋、窃曲纹簋、夔龙纹簠、夔凤纹豆、饕餮纹甗和四足方鼎。
我们按照“何以中国”展中的陈列顺序逐一来欣赏一下。
第一件是商代“木工册”款兽面纹铜鼎。圆口鼓腹,立耳圜底,三柱形足。口沿下饰六组兽面纹,下腹素面无纹饰。柱形足上部与器底承接处饰兽面纹,腹底部有三条范铸留下的合缝。器内腹壁有两行铭文,共七字,经专家考证是“作父戊鼎,木工册。”
第二件是商代兽面纹觚。圆筒形,侈口,收腹,喇叭形高圈足。腹部与圈足由四道扉棱等分,其间饰乳丁兽面纹;颈下部与腹、腹与圈足以两道凸弦纹相隔,颈部素面。圈足上缘有两个十字镂孔,圈足内壁铸有两个铭文“亚弓”。
第三件是商代册父乙卣。椭圆体状,口颈微敛,鼓腹下垂,圈足外撇,有盖,菌状盖钮。器、盖为子母口,器腹两侧有环耳,衔绳纹提梁,口沿下饰一周菱形雷纹,中间浮雕一兽首,腹部素面,圈足饰两道凸弦纹,器盖和器底内壁竖行对铭“册父乙”。
第四件是周代的牺尊。羊形,双耳向后竖立,身体肥壮,短尾,腿较粗壮,四蹄形足。背上有一小椭圆形盖,可开合,器身素面无纹饰。
第五件是伯彝簋。侈口,圆腹,圜底,圈足。腹有二兽首象鼻耳,垂珥。器腹纹饰以带纹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饰四组变形兽面纹,下部饰两组变形兽面纹。圈足饰四组变形兽面纹。器内底铸有四行铭文,已辨认出六个字“伯作尊彝用□永□。”
第六件是窃曲纹簋。弇口,圆腹,圜底,圈足下有三短兽首蹄形足,碗状盖。腹有双兽耳,垂珥。盖饰瓦纹和窃曲纹,器身上部饰窃曲纹,下部为瓦纹。圈足饰垂鳞纹,三蹄形足上部浮雕兽面纹。
第七件是夔龙纹簠。长方形,口外侈折沿,兽首形双耳,腹斜收,下有四矩形短足,口沿下饰一周乳丁云雷纹,器腹饰顾首夔龙纹,器内底铸有三行铭文,共十一字,有些还没有辨认出来“□自作□簠,其子孙永宝用。”
第八件是夔凤纹豆。圆体,盖作覆碗状,上有捉手,深腹微鼓,双环耳,喇叭形圈足。盖饰三角卷云纹及凤鸟纹,腹部饰凤鸟纹和鸱枭纹,圈足饰变形动物纹饰及夔纹。通体错金银,大部分已脱落。
第九件是饕餮纹甗。上甑下鬲,连铸。甑为侈口,双立耳,腹直深,底有十字形箅孔。鬲分裆,圆形柱足三。甑口沿下饰一周乳丁云雷纹,腹部素面。鬲腹饰三个浮雕饕餮纹。
第十件是四足方鼎。长方形,平折沿,双立耳,腹微鼓,下有四蹄形足。器腹一周饰有八个凸起的矩形图案。器底有四条内凹弧线相交而成的长方形合范铸印迹。
仔细观察,您会发现,这“商周十供”与我们常看到的青铜器不同,都有底座或盖子,这也是乾隆的杰作。他在欣赏清宫旧藏宝物时,经常会在字画上题写御诗和钤章,而瓷器和青铜器则是配底座和盖子。乾隆的做法究竟对不对,我们不去评说,但用料精良,设计精巧,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内务府造办处匠人精湛的制作工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