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DAO分叉drama的时候,忽然觉得应该对(硬)分叉这个概念好好的区分一下。
著名DAO分叉背后的两大梯队:
1. 以分叉手段归还失窃资金的行为有悖以太坊基本原则;
2. 赶到坎上了,只能特事特办,以人为本嘛。
硬分叉可谓言语上的恶战,但是说到底其实是协议变更,不是推翻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历史。我们知道硬分叉不能向后兼容,就是说分了就不回头,那么社区团结一致共赴新世界到还好,不然就是小搓社区民众拒绝分叉,自立门户。
讨论分叉的优缺点是社区的本能。好比DAO分叉会不会给后世树立起一个不太好的先例,再或者增加比特币块大小是否与去中心化相悖等等。分叉其实无所谓好坏,是人们的态度或者说担忧投射到了分叉上。
那么,回到DAO分叉,一小搓人可以非常决绝的另立门户。我们可以把这种硬分叉称为对抗性分叉(contested fork)。
那么问题来了,分叉有吉时么?不宜呢? 利弊呢?
有时候分叉可能对双方都好,特别是人们对区块链的发展持不同(互斥)的观点时。好比Bob链想通过添加某个新属性A,增强可用性,但是这样会影响(降低)Bob链的功能B。那么,看重A属性的人自然会支持分叉,看重B功能的人就不会支持。那么,这种情形下,分叉未必是坏事,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另外,对抗性分叉未必是坏事。好比社区意识形态确实存在分水岭。两拨人就指导区块链决策的价值与规则观天然不同,那么与其把两拨人硬捆在一起整日鸡吵鹅斗,有碍决策效率,还不如各自为政。换言之,区块链社区的治理优先级可能不可调和。
但是,分叉也是有代价的。首先,分叉链上的算力就会受到冲击,算力降低的同时,51%攻击成本也随之下降。其次,区块链受益于网络效应:用户越多,开发者越多,平台拥有的价值也就越高。那么,在两条链间拆分开发者与企业社区可能拖慢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理清楚分叉的利弊,方便对分叉进行一定的评估,而非笼统的将分叉说成好与坏。
若对抗性分叉利大于弊,则称为正分叉。正分叉的结果是两条链的价值对比分叉前都有提升。
反之,若网络效应与合作方面的损失大于带来的利处,则成为负分叉。
于是,当硬分叉提议出现时,讨论的焦点应当有两个:
1. 是否接受硬分叉引入的协议变更?
若社区就第一个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就是下面的:
2. 有鉴于意见分歧,拆分网络是否利大于弊?或者说,产生的分叉对系统生态的影响到底是正还是负?
对分叉进行简单的评估其实回答不了生态影响的问题,决定分叉是正是负的诸多因素的变动性或许可预见但非人能掌控,好比一开始欣欣向荣的少数派分叉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无疾而终。
另外,开发者社区够磅礴时,分叉的成本或许更低。好比当以太坊功能更完善,ETH与平台实际表现而非有关平台未来潜力的种种揣测更为紧密的挂钩时,分叉链上的开发者数量多点少点,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加之不同链间的互操作性更为简便,分叉的成本也将更下一层。
https://medium.com/@jjmstark/additive-and-subtractive-hard-forks-6324f18228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