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张爱玲的书里,爱情往往徒有面子,里子是刻薄的人情世故。《倾城之恋》说到底是白流苏自己的故事,是一个28岁离婚女人的自救和豪赌。
小说开篇先写流苏在娘家如何受气。离婚八年,哥哥嫂嫂骗光她的钱,又想让她去给前夫戴孝,这样一来家里少一张嘴吃饭,说不定还能再捞一笔。母亲也劝她,回去领个孩子,熬十几年,也许会有出头之日。
所有人都觉得她完了,使劲作贱她,直到范柳原出现。
流苏在妹妹宝蝉的相亲会上勾上范柳原,虽说不够光彩,但总归是痛快的。张爱玲在书里写“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又说,“你以为我完了吗,还早呢。”
此时范柳原就是流苏的救命稻草,也是她最后的机会。流苏顺势把自己压了上去。一旦押错了,她仅剩下的名门小姐的名声也就坏了。
其实就算良人不是范柳原,流苏也会抓住其他男人,她的处境容不得她有第二个选择。只不过范柳原这种质量的比较难得,流苏三嫂连自己12岁的女儿都肯嫁。
平常女子,遇到范柳原这种多金又风流的大概会晕头转向吧,见着点好,恨不得立马贴上去。
流苏看似什么都不懂,只会低头,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赌徒。书里写“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吗,那倒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信,她看得出他对女人是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
范柳原也心知肚明,流苏想要的是一张长期饭票。书里写两人第一次在浅水湾饭店打电话,最后以范柳原一句“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收场。
可惜流苏筹码不够,等不起。第二次到港,流苏屈服了。“人是喜欢被屈服的,但是那只限于某种范围内,如果她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和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中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很多人认为两人最后结合是因为战争。但我把战争当诱因,战争只是让两人发现对方是自己同类,加速了两人的结合。
试想如果范柳原不是和流苏一样六亲无靠的人,场景大概会变成这样:战争一起,范柳原一大家逃难,白流苏在他心里一晃而过,但也顾不得她了。就像徐太太一家,不管流苏死活自顾自逃难去了。
在这种危难时刻,白流苏和范柳原是无人可托,无人可依的。这才是两人感情由调情到真情转变的关键因素。两个都被家族放逐和抛弃的人,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有钱,一个没钱。
20岁和25岁理解的张爱玲是不同的,20岁看重故事,团圆了便觉开心。25岁则更喜欢琢磨书里的人,世故的无奈何的人。
最近常想起书里的一句对白。“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两个“也许”其实已经否认了彼此的真心,但又希望有。
最后“也许”成真,但我不再认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他俩的团圆,说到底是患难有真情。
张爱玲也是常读常新的作家。除了故事,还喜欢她用词的繁复和精炼。繁复在人物服饰背景描写,精炼在动词和副词运用。
书里有一段写两人置气。范柳原冷落流苏,成日和印度公主厮混。流苏进退两难,只好待在饭店。张爱玲用了句“只得伤了风。”交代流苏处境。一个“只”字,有故意,有无奈,实在高明。
初读张爱玲算早,读了之后放下,再读其他海派作家及台湾女作家的书,很容易就能发现零零散散的张爱玲。文学也说师承,张爱玲是站在塔尖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