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人之生動之死地”

“人之生動之死地”

作者: 杨玄之 | 来源:发表于2014-06-03 16:51 被阅读422次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主流解读多把生死坐实,即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如韩非: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由此思路出发,此章多被解释为养生、贵身思想。这样解释当然没错,符合文本的表层思想,也符合老子时代的素朴现实。但如果把《老子》视为意义不断生长绵延的哲学文本,则要考虑更丰富的隐喻意义。

我更愿意把“出生入死”解读为“穿越于生死之间”。此生死已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更接近于佛家所言“念念生灭”,即智慧与生存状态的生机与死寂。我等凡人,时刻沉浮在缘起的巨浪中,在生生不息与沉沦死寂之间摇摆。

由于世相的强大惯性,我们往往会出离生机(婴儿、水),而“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庄子),进入死地。这是出生入死的哲学隐喻。我们越是要“求生”(成功),就越是容易入于死寂。生与死的可能性原本是相等的,但我们往往选择了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怎样打破这种“动之于死地”的生存悖论?表层的养生、贵身肯定是不够的。老子让我们先沉静下来,凝视生命的真相,就像小时候把石子丢进池塘,看着池水泛起涟漪,又复归于平静。在此动静之间,了悟真正的生机与死寂。

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十五章)

2012.10.5

相关文章

  • “人之生動之死地”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主流解读多把生死坐实,即生理...

  • 【道德经】第五十章2019030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

  •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

  • 老子语录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

  • 道德经51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

  • 《道德经》50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 道德经|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

  • 道德经 第五十章——不作死就不会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

  • 道德经第五十章:老子,跳脱生死,超越生死。

    [原文] :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 道德经

    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 生之徒[1],十有三[2]; 死之徒[3],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之生動之死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wd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