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全程心情沉重,坐在身旁的朋友不停地跟我说心里难受;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气到发抖,尽管室内开了空调,我却格外感到寒冷;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压抑的不挺深呼吸,周围的观众传来不断的叹息。
就在《嘉年华》上映的前一天,11月23号,北京爆出了“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更可怕的是在虐童背后,还有疑似集体猥亵幼儿的事情发生。这些仅仅是被曝光出来的,还有那些没被曝光的,我们不知道的,每天都在发生着。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个社会令我越来越失望?为什么人性越来越让我觉得恐怖不堪?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很扎心的评论:“北电依然没下文,豫章书院也没关门,刘鑫忏悔了吗?陈世峰死了吗?黄淑芬赔钱了吗?三种颜色今天大家义愤填膺,明天呢?后天呢?都会淡忘 。”
究竟是有多绝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不愿意承认,但现实打了我的脸。越来越多关于人性黑暗的事例发生在生活中,这些,远比电影呈现的更令人发指也更令人感到无奈。在这之前,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始终是善大于恶。可是现在,就现在这个社会,我不敢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它给我的希望太小了。
《嘉年华》这部电影不能以好看和不好看来定义,它更多的是在传达一种社会意义。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来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嘉年华》是勇敢的,更是冷静细腻的,它聚焦着现实社会中某些黑暗的痛点,被挖掘出来,但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15岁的黑户少女小米从家里逃出来,在一座海滨小城的宾馆里打工。一天晚上,她顶替同事莉莉值班,看到一个成年男人带着两个小学女生开了两间房。通过视频监控,小米看到这个男人竟然进入了女生的房间。

第二天,两个女孩照常上了课,但状态明显不对。在医院的检查下发现,两个女孩遭到了性侵。
警察搜查了旅馆,却没有发现当晚关键的监控视频,而唯一的目击者小米,因为害怕丢掉工作,对此只字不提……

导演采用了双女主的结构,着重表现了旁观者小米和受害者小文,在发生性侵案后一系列的遭遇和反应。
“不会宣泄、不会煽情、不会刻意地夸大某种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导演在拍摄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所以为什么,电影最终呈现出来会是这个样子。
导演如果想要点燃观众的情绪,很容易,拍施暴者狰狞的嘴脸,可怕的面容,拍受害小女孩伤痕累累的样子,拍父母痛哭流涕的表情……但导演没有。面对他人的苦难,更需要小心翼翼的去表现。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何让我这么震撼的原因。
导演在片中放置了一个符号:一樽巨大的玛丽莲•梦露雕像。梦露是公认的男权社会物化女性的代表,她可以是性感的,也可以是纯洁的。但当人们用“纯洁”这个词去形容一个女人的时候,无形中就为她戴上了贞操的枷锁。
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她,在小女孩小米的心中,她就是一个特别好看的女人,仅此而已。

自从“三种颜色”事件出现后,我的朋友圈以及QQ空间都是同学朋友转发的消息以及表达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对此愤愤不满,可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都不愿意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这件事,如果真的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的话,至少我,一定义不容辞。但事实是,你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无力感,才是你对这个社会绝望的理由。
看过令我最心痛的一条微博是:“其实从来不愿意直面社会的种种黑暗,因为害怕丧失最后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总是想着如果我先闭上眼睛,那再睁开会不会迎来光明。直到那些罪恶的手一次又一次伸向孩子。告诉我,不会。只有黑暗会蔓延。原来让我们越来越丧的从来不是哪个人,是这个已经疯了的世界。”
是啊,一个国家如果连儿童都保护不了,那就是国耻!虽然我并不想因为这些事扯到国家,但现在看来,为何不公的事迟迟得不到解决?你我都心知肚明。
这真的不是单单的小事,或许真的就是,热度炒了几天,就又不了了之,结果是什么,邪恶是否得到惩治,你不会知道。我只知道我是中国13亿人口中最渺小的一个,即便这样普通,但我依旧要发声,因为,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和良知,我更希望我这小小的力量能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事。
就像导演曾说过的那样:“我们不能希望一部电影来改变这个国家,我们也不要寄希望于超级英雄来拯救我们,改变这个国家其实要靠我们每一个人。”
无论是那种颜色
没有了太阳都将失色
而无法直视的除了太阳
还有人心
她说我害怕可以看到家里的长长的望远镜
她说躲进被窝里望远镜就看不到了
她说她小时候也被父母用特殊的方式保护着
她说她终于能勇敢地说出来了
她说嘉年华并不开心
她说她不喜欢黑色
她说,我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