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傍晚,20多天的南美4国旅游结束,旋即|登上早就停泊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口的海上大西洋号游轮,没有想象中电影镜头里看到的欢送人群,没有鲜花和欢呼,啊,南极之旅就这样稀松地开始了?在我心目中这多少算一次壮举吧!很多朋友都把我到南极视为一次勇敢的行动呢。
进入到这次旅游,发觉南极之旅方兴未艾,在今天已经不算是太稀奇的事,我们这次游客180多人,中国游客约50人,其中上海团队23人,北京团队18人,还有几位是自己到乌斯怀亚登船的,他们的勇气倒真的可嘉。据说,2017年至2018年已有5万游客来南极,在我们下船之后,又有将近200个游客上船,其中其他国家40多,其余都是中国游客,当前,中国旅游大军已向南极挺进啊!
说去南极勇敢,是因为路途特别遥远,从号称“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还要再向南船行3000公里,更主要的是要用来回4天的时间两次穿越1000公里的“魔鬼西风带”德雷克海峡,很多人在此中招,被晕船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我是晕车晕船专业户,历次旅游,久经磨难又很健忘。这次南极之旅是在所不惜,做了心理和防护上的充分准备。
现在可以说了,我们的运气真是太太太好了,去程,观得前方风浪大,船长下令停船,避开了最强风,而后开足马力,追回了损失的时间。团友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有的吃药了,有的见风浪不大没吃药。第二天早餐,我们团队满勤,除了一位特别敏感者,大家都活蹦乱跳的胃口大好,我也为自己庆贺。回程,气象图显示,我们竟然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风浪,果然平安通过。看来,西风带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歇息松弛的时段。而气象图显示下一班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魔鬼西风正等着他们。有人说,没有体验过魔鬼西风带的南极行是不完整的,开玩笑吧?
我们在南极的观光和体验是由船上的探险队负责的。探险队长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中年女子,来自德国,她充满了热情和感染力,其他21位队员来自世界各国,有5位中国大陆籍和台湾籍的年轻人,待我们十分亲切。探险队员有很多是科学家和专家,有的还曾经是科考队员。他们除了开办各类讲座,普及关于南极的知识,还对游客进行安全和登冲锋艇技能培训,他们个个都是多面手,是我们出游的驾驶者和保护者,也是我们的导游和老师。
我们的游程出奇地顺畅,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坐冲锋艇出游,在不同的岛屿一共6次登岛,还有2次在海上和冰山中巡游,在懂行的人看来,这运气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南极的气象变化多端,随时都有可能因风浪太大而不能出游。探险队员每次都带一个大包上艇,里面装了水,干粮,帐篷,睡袋等受困急救用品。我们这样高频率的出游记录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据说去年11月来南极,有的只登岛一次半,那半次是刚登岛就因天气变坏撤离了。
南极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我连手套都没有戴过。南极的风光却比预想中不知要美多少。望出去,山外雪山冰连冰,海光山色纯而静。海上漂浮着的冰山是湖蓝色的,行在其中,宛如进入仙境。上万年的挤压,冰山如同玉石般晶莹剔透,又经风浪的雕琢,千姿百态,每一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然艺术品。来南极之前就听说“南极回来不看冰”,这和“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表达的是同样的体验感受。
在这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环境里,我们一次次造访南极主人——企鹅,鲸鱼,海豹,信天翁,它们自在无拘的生活画面令人感动。我们还见识了英国,美国,阿根廷科考站,以及100年前捕鲸者留下的油罐和木屋。探险队员们把保护环境,守护好地球最后一块净土的理念向我们灌输传播,我们绕有兴趣地学习了南极的地理地质知识,历史人文知识,以及动植物知识,日子过得很充实。
在南极坐冲锋艇是够刺激,够酷爽的经历。
在冲锋队员的教授下,我们学习穿防水靴,防水裤,救生衣,操练上艇下艇保证安全的三步曲,牢记相互搀扶采用“水手握”。起先浑身上下包裹得硬梆梆,笨拙得很,但后来着装行动一次比一次利落迅速,一听到出游广播,像听到了战斗令,快速穿戴整齐,准备上艇。每一次飞驰在延绵广阔的冰山碧水中,天地大美感染着我们,清冷海风激荡着我们,快乐的心情难以言狀。
我们实际活动的范围只在南极本土外的群岛,全由探险队决定第二天可以登哪一个岛,我们有一次踏上到南极半岛,被视作标志性的幸运之事。我们最远到达南纬65度,而南极圈是66度33分。
合影,拥抱,与朝夕相处10天的船员,服务员,特别是探索队员竟依依不舍,他们送我们从船上到船下,相互一次次招手,一遍遍说拜拜。场面甚是感人。
我从南极归来,独特体验带来的快乐情绪仍缕缕不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