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幽穴里,蛰伏五年期 。
向晓离泥浊,临风逐逸枝。
初晨清露饮,长夜逸情思。
幸不甘轻薄,终留玉洁姿。
蝉,同“禅”出自佛家,故称“知了”。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并且无法发声。
绝大多数的昆虫,只有一年或更短的生活史,一般的蝉只有3至9年的生活史。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外,还有周期蝉。最著名的周期蝉有17年蝉。这种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有17年,使它获得了昆虫世界里最长寿的头衔。它们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
科学家解释,十七年蝉的这种奇特生活方式,为的是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蝉从幼虫到成虫要通过五次蜕皮,其中四次在地下进行,而最后一次,是钻出土壤爬到树上蜕去干枯的浅黄色的壳才变成成虫。由此可见,蝉是见不得天的昆虫,虽然寿命很长,但是很少在阳光下生活,几乎一生都在黑暗地下度过,可说是太遗憾了。
蝉爱明火与蛾子一样爱扑火这个是个很有趣的,在夏季晚上点一堆火会发现飞蝉扑火的景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