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做好对八上说明文的大讲特讲,突然发现改编后的教材,说明文缩减到一个单元,除去了事理文,且全为事物文,其中有两篇较为熟悉,其他也从未读过。
如果问,说明文教什么,这种文体的要点十分清楚:对象的特征;顺序;方法;语言。《苏州园林》是篇老课文,也是说明文的典范。教起来说容易也很容易,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所以,由一个理清思路的问题,明确每一自然段的内容,抓住每段的中心或首句,对象的特征很容易了然: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先概括出四个讲究,再具体对四个讲究加以逐一说明,除此之外,作者还从三个细部:角落,门窗,色彩对苏州园林的审美特征再次补充强调。在带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中,明确一下说明顺序,点拨一下说明方法,解析一下重点词语(“标本”“艺术”“图画”“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我就是这样教滴。
这样的文章教起来说难也难,因为传统,文章已经快被“嚼烂",公开课就怕很难再有新意,但是听课这节,让我大为兴奋。首先,导入是小篆“园”字的解读。这是我的硬伤啊!人知,语文老师要有自己"干货“,就是语文的专业素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字的考究,简繁转化与探寻,对字的解读,才是语文课该有的东西。所以,一听到语文课上,播动画,放视频,演小品,跳舞蹈,弄音乐,或泣涕连连,或喜气洋洋就害怕。二是紧扣园林特征“一幅画”,巧设主问题“探寻美”,并密切引导学生关注,为实现“美”,作者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这样,你看如何有了这幅“完美的画”,就是因为讲究了:“布局美”,“协调美”,“映衬美”,“层次美”,“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有了这些,才达到了“美如画”的结果。理了顺序,抓了特征,学了方法,悟了艺术。这篇文章再说明园林时,也介绍了赏析美的角度,至少,以后孩子们再去领略美景时,不止于只会:啊啊啊,哇哇哇,好美,好美,就没词了。第三点,让我特别佩服的一点,上课老师对第七段一个“补”字,炼究。语境是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墙,太单调了,給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这里为什么用“补”字,而不用栽或种?这个问题问的真是好到爆,我教来教去这么多年,怎么从来没想到?只有“如画”才能“补竹”啊。再就,第九段“极少使用彩绘”这句中能否去掉“极少”,又很自然的引出说明语言的特点。这么年轻的老师,在过程环节中,总能处处把孩子们往文章里引,字词里究,可贵,难得!
最后,想对这课略做补充,课文是老的,但我发现课后的题,很有趣。尤其第五题,真是“照亮了我的双眼”,两个任务:1,结合《红楼梦》十七回,就其中对大观园的特点与我们的“小苏”园林作对比。2,结合欧洲,西亚古典园林的特点,做表格或思维导图来进行介绍。多有意思,我已经高高兴兴的布置给了两个班的小朋友,任务自选由每个大组的学研组长来定,为便于任务完成和说明方便,两个任务都用A4空白纸呈现,画啥都行,好玩为主。期待周一,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