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微子启。先录入原文。
《商书五·微子》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逐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与,颠隮(音鸡),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已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不出,我乃颠隮。」
「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音顿)。」
从篇名《微子》说起。

司马迁说帝乙长子叫微子启,启的母亲出身在当时看来比较低贱,所以启无法以长子的身份继承王位。帝乙的次子就是大家熟悉的纣王叫辛,辛的母亲是帝乙正宫王后。
司马迁又说周武王东伐,到了盟津,回去了,纣王更加淫乱不止。微子数次进谏,纣王不听,于是微子和太师、少师策划,离开了商。殷的太师和少师拿着祭器和乐器奔周。
《吕氏春秋》的成书早于《史记》,上面是这么说的:纣王有同母兄弟三人,老大叫微子启,老二仲衍,受德也就是纣王最小。纣王母亲生老大、老二的时候,还是妾,成为正妻后,才生了子受德。
原文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
司马迁从古文版《尚书》,注父师作太师,说:微子数次进谏,纣王不听。微子估计纣王不可能听谏言,打算走,一时下不了决心,于是咨询太师和少师。太师和少师以为是纣王时候的乐师。
《论语·微子篇》说大师挚去齐国,少师阳逃到海上。
《汉书·礼乐制》说殷纣王断弃先祖定下的音乐,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取悦妇人。乐官师挚抱着乐器奔散,或到诸侯国去,或入河海。
说到淫声,我就会想起邓丽君女士的歌声传到大陆来的时候,被称为靡靡之音,视之为洪水猛兽,样板歌与样板戏不是没有魅力,但是渴求变化是人性之一,如今啥都可以听到了,多好。
郑玄说父师是三公,当时箕子担任此职。少师,太师的辅佐,当时是比干任职。司马迁之所以不从此说因为认为当时比干已经死了,箕子被囚禁,不可能问他们两个。
说法太多。
原文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
殷治理不善,四方动乱。
乱就是治,这是很违反现代的认知的,所以常常搞错。
原文 我祖厎逐陈于上,
我祖成汤致成道在上。
陈是道,底是致。
原文 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
这句话与上一句相对。
司马迁说纣王沉湎于酒,妇人是用,败坏商汤的道德于下。用“我”不用“纣”,是避讳,避尊亲讳。用乱而不说妇人,也是为了避讳。妲己的故事因为《封神演义》广为人知,《列女传》中有提及。
之前读《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提出商人德行银行的概念,毫无疑问,纣王正在透支祖上积累下来的德行。
原文 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
小大,万民到群臣。草窃,《广雅释诂》说寇是钞,掠夺。奸宄出现过多次了,乱在内为轨,在外为奸。
马融说不但小人也就是民众学劫掠奸宄行为,卿士也有在效法纣王,为非作歹。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郑玄说,凡就是都。获就是得到。
凡是有罪的人,都不能明正典刑,导致民怨沸腾。
原文 小民方兴,相为敌仇。
郑玄说小民相互攻夺。
兴是兴起,方是一并。罪人抓不到,民众并起仇怨。司法不公,自然鼓励复仇。
原文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司马迁写作典丧,法典名存实亡。《吕氏春秋》记载殷内史向挚,见纣王越来越迷乱,于是带着图法,逃亡周国。
国有法典,就好比水有涯,可以舟渡,也就是有底线或边界。如果法典丧失,国从而亡。于是殷的死期不远了。
原文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
微子启继续说:「太师、少师,(纣王祸害败亡如此)我该不该走?
司马迁狂,写作往,远行意。郑玄说发是发起、起行。
原文 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与,颠隮(音鸡),若之何其?」
司马迁“耄逊于荒”做“保于丧”,保就是守护。
马融说卿大夫称家。
(殷将要灭亡,我如果出逃)那么我家就可以免于丧亡。
微子打算保住宗祀,打算离开而告诉两人将携带祭器和乐器归周。微子,史籍记载,他后来成为宋国的始祖,延续了殷商的世系。
郑玄的解释是,我家将逃遁到荒野终老。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现在如果你不告诉我你的心意,我担心去国是不义的做法,怎么办?
微子对于他的想法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才会寻找太师和少师的意见。
马融说:跻,是坠落的意思。恐颠坠于非义,应当怎么办。郑玄说其是语词助词,齐国和鲁国之间读音有点像姬。
太师怎么回答的?明天再说。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