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7期“雨”专题活动。
“一封家书,一声关注,一句平常的体己语,令我快慰心里满是暖意,犹如令我置身春晖里。重提到家中檐前旧燕,重回旧里家中居,信中写到家乡的雨,滴滴细雨话儿时,问我有否记挂旧燕子,家乡的细雨……”
每次听到薰妮的《故乡的雨》,眼角的泪水总是不自觉地往下淌。屈指数了数,原来我离开家乡已经超过了二十年。虽然三年五载也会回去小住几天,但每次都来去匆匆,所以对于故乡的记忆,很多都已成了模糊的片段。唯独是故乡的雨以及和雨有关的那些人和事,依旧像一部部古老的电影,被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记忆中,故乡的雨总是与“滂沱”“倾盆”“台风”等字眼离不开,大概是因为地处沿海地区的关系。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每年的夏天,家乡总会遭受几场来势凶猛的台风的洗礼。每次过后,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满地狼藉……
说实话,小时候的我很讨厌下雨。因为每次下雨,都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灾难。哪怕有的时候,台风虽然只是擦肩而过,并没有正式登陆,但往往也会带来一场大暴雨。暴雨的威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亲眼目睹过,家门口的那一大片快要成熟的稻谷,在暴雨的肆虐下变得颗粒无收。
相对于农作物的失收,我对大雨给房子带来的影响印象更深刻,或许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吧。
那个时候的农村,大部分都是瓦屋、茅屋,还有防水沥青纸做屋顶的房子,极少数人能住得起楼房。我们家住的是分家时爷爷奶奶分给爸爸的古老房子,美其名曰为祖屋当然是要留给长子。然后,他们转头就给小儿子建了一座两层高的小洋楼。其实谁都知道,住洋楼当然比住在老房子里舒服多,也安全多了。
那座老房子的屋顶有一半是铺了瓦片,还有一半是水泥板合成的。因为年久失修,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浸入水泥板的缝隙里,然后积少成多,慢慢地就变成一滴一滴的水掉了下来。这个时候,妈妈得找来几个桶,放在滴雨的地方接水。有时候雨下得太大了,滴雨的地方多了,连饭碗也得派上用场。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然而,这都还不算什么。如果遇上台风,爸妈担心屋顶的瓦片被掀,砸进屋里来,会砸伤人,就愁得整夜都睡不着。
记得有一年,那年的夏天刮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台风,据说风力达13级以上。为了安全起见,在风力开始加强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不得已便躲到了隔壁叔叔家的洋楼里。
我们站在二楼的窗户前往外看,外面风雨交加,白茫茫一片,如同世界末日。风象一匹饿狼一样咆哮着,没一会儿,就把家门口爸爸用沥青纸搭建的小厨房给吹走了。我们吓得大叫,惊呼声无比默契地从我们所有人的嘴里发出,却瞬间被淹没在呼啸的风雨之中。
台风暴雨过后,老房子屋顶的瓦片被掀掉了几乎一半,屋内狼藉不堪。加上被吹走的厨房,家里损失惨重,爸妈愁得一夜间头发都白了不少。
因为那一场杀伤力极强的强风暴雨,终于让爸妈下了决心,他们觉得不管多艰苦,都得想办法建一座坚固的、可以遮风挡雨的洋楼。几年后,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梦想。有了房子的庇护,后来每当遇上台风天或者暴雨天,我们都不再担惊受怕了。尽管,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讨厌下雨天。
直到长大以后,我离开了那个多风多雨的小镇。当我站在异乡的街头,被头顶上那绵密的雨滴拍打着脸颊时,我第一次感觉到下雨天竟是那样的陌生。满腹的思乡愁绪瞬间涌上心头,我突然怀念起故乡的滂沱大雨来。
我是在那个时候才悟出了一点,原来,世界各地所下的雨都不尽相同。而唯一能占据我内心、留在记忆深处的,只有故乡的雨——我曾经讨厌的雨天。
如今想起,往日的讨厌,大概都只是爱之深恨之切罢了。我想这都是因为,故乡不仅有台风和暴雨,还有我的亲人,我的爸妈。
就像《故乡的雨》里唱的那样:“爸爸的心妈妈的意,充满慈祥的关注,入我眼里心里满是歉意,繁忙闹市看不到喜欢的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