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得(5)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 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侚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侚兮,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心得:
这是右传的第三章,是对止于至善的解释。
《诗·商颂·玄鸟》说:“天子辖千里,民众居于此。”《诗·小雅·绵蛮》说:“鸣叫的黄鸟,停留在山麓。”孔子说:“鸟止息时,知道该停留的地方,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此句说:鸟等各有所止之处,各知所止之处,人也应当知所当止之处也。人应该止于至善的境界。知止而止,当止则止,止于至善,方是最善。
接着引用《诗·大雅·文王》上的话解释圣人之止于至善。
《诗·大雅·文王》说:“德行深厚的文王啊!光明磊落,安于所处,无所不敬。”
圣人周文王止于至善的境界,是德行深厚,光明磊落。他无不敬而安所止,安于所止,无不满怀敬意。作为圣人,对于天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对于事知所停止,没有什么疑惑。这些都是圣人止于至善的境界。
下面又具体讲不同身份的人止于至善的境界具体是什么。
当国君的,要达到仁的境界;当臣子的,要达到敬的境界;当子女的,要达到孝的境界;当父母的,要达到慈的境界;与国人交往,要达到信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符合自己的身份的内容,并且达到符合身份的至善的境界。
然后讲作为君子,真正达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会是什么样的。
《诗·卫风·淇奥》说:“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竹葱葱郁郁。有位文雅君子,如切磋过的象牙,像琢磨过的美玉,庄严而又刚毅,显赫而又坦荡。有位文雅君子啊,真是叫人难忘。”
达到了止于至善的君子,学问的研治如切磋过的象牙;修养的工夫像琢磨过的美玉; 庄严而又刚毅,谨慎严谨;显赫而又坦荡,仪表威仪;盛大的德行尽善尽美,民众不能忘怀。
最后讲周文王,周武王止于至善的境界如何。
引用了《诗·周颂·烈文》上的话,写了周文王,周武王止于至善的伟大功绩,即: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君子推崇其遵行的贤德而继承他的业绩,小人享受其开创的安乐而得到他的恩泽,因此,他们去世之后,仍使人难以忘怀。
总之,右传第三章是对止于至善的解释,让我们对止于至善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人们要止于至善的境界,对于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