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深阅读》作者:[日]斋藤孝

《深阅读》作者:[日]斋藤孝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21:43 被阅读1次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作者:[日]斋藤孝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内容简介: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本书中从各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本质意义。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用读书掌握“深潜力”,汲取人类精神的宝贵清流。书中更有作者多年经验总结 ,带给你新鲜大胆的读书方法。翻开这本书,你会更深刻地了解读书的美好。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本书主要从根本上阐述“读书”的意义,更有作者力荐的创新性读书方法。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细细感受作者阐述“读书”的力量,找回生而为人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精彩书评:

壹: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曾不止一次的被问到类似这样问题,读书究竟还有用吗?读书所带来的薪资够得上消费吗?书能给你个男朋友吗,也不出去多见见人……以前上学的时候乘火车总会被问到类似前者的问题,工作之后单身的我总会被我妈质疑后者。

以前面对这些质疑声音的时候总喜欢拿龙应台的话来解释,但总觉得少那么一点韵味,直到读了斋藤孝先生的《深阅读》才越发鉴定读书的魅力如此迷人,用处无处不在。

作斋藤孝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可能因为作者既是学者也是教授,所以读完《深阅读》再回答前面问题的时候会有种说到心坎里的感觉。

如果说龙应台的话是身为母亲对儿子最真挚的关怀,那么斋藤孝的《深阅读》则是身为一个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文学老师对学生,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规划,无论是学生自身的幸福感还是深处外在坏境下所承受的压力下最诚挚的忠告。作者在书中不仅讨论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读书带给自身世界的拓展和变化,以及不同类型的书如何有效阅读做到及时输入输出的方法。

1.为什么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1)所有关于阅读类的书,都会先告诉你读书的目的首先是迫于学习和工作的及的需求所获取时性实用性的工具书。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工作属性认知的改变,更是让大多数的企业吝啬于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一批忠诚度不高,难于管教,随时都会走的员工,它们恨不得刚出毕业的你直接可以抗刀扛枪奔赴战场和竞争对手来个你死我活;即使在学校对于课题的研究,老师的优选学生对象一定也是那些认真钻研爱读书又有一套自己方法的学生。所以无论当下你是在校的学生还是参加工作的职场人士,阅读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

(2)互联网的发达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途径去获取需要的信息,但也让我们生活塞满了纷繁复杂的花边新闻,如此互联网的便捷并没有对我们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带来好处,甚至思想不健全者容易迷失其中,人云亦云丧失自我。

(3)读书是最能直接接触灵魂,直达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想一个安静的下午,亦或者晚上,读一本好书,仿佛徜徉于另一个世界,你不过还在这里,读着一本喜爱的书,而思绪早已跟随作者穿越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空,像现实的参与者,也像冷静的旁观者,看到的景象也仿佛电影放映般再脑海里一幕幕呈现转换,你还是你,但却领略了更多的山川美景大千世界。你依然是一个人,但内心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富,早已让你不惧孤独,享受独处,享受一个人的好时光。

2. 如何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1)好奇心是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说到好奇心驱使下产生的兴趣,作者推荐了两个容易产生兴趣点的“地方”,一个是书店,一个是报纸。

书店和网购的区别在于,在书店你可以亲自翻阅书里的内容,或者再多走几步,就会发现新的领域,发现以前自己的讨厌的东西可能也很有趣,而不是通过网购凭主观的书评来决定自己的喜恶。

说到报纸,作者分享自己在大学的授课经历,让学生把感兴趣的报道贴在纸上,并写上自己的评论,在课堂上发表,如此以作业的形式展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让更多的学生即使对此领域不感兴趣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网络的发达,让传统的纸媒每况愈下,但好在现在很多app都有推送关键字报道的功能,还是可以通过此方式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阅读的宽度和广度。

(2)看电影前先看原作。这样当一本你读过的书被搬上荧幕,当你看到演员、配音的时候会在心理有这样的猜想或者乐趣,他来演这个角色刚刚好,或者这个角色由谁来演会更好的,演员怎样演可以表现主人公悲痛的心情,情景怎样转换才显得有逻辑可循……你虽然不是导演,但在读书和观影的过程中实现了导演梦。

(3)读一本书,首先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市场上书目玲琅满目眼花缭乱,但并不是任何书都有深度,鉴别一本书值不值得深入阅读的方法,即当你阅读一本的书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将所学输出,而是至少要有一处是引用本书的内容,以此为目的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抱着探索的态度深入阅读。当你读完一本好书的时候,可以顺藤摸瓜读下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是文中作者提出的,也可以是作者笔下的其他书籍,或者在亚马逊等图书网站上搜索,常能看到大数据计算下的相关数据,例如购买此商品的客户也同样购买了……例如后浪出版社年末总结的2017摄影图书目录、经管图书目录、艺术图书目录等,这些书相互关联,不仅解决了你难寻下一本书的麻烦,通过系统的阅读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4)向你的偶像学习。当自己遇到困难或者麻烦的事时,把自己的身份叠加在偶像的身上,想象当这件事情发生在偶像身上时,他会怎么做,会有怎样的想法。

3. 如保持阅读的5个习惯

(1)培养自问自答,自我反思的习惯。明白自己的问题,你才能根据问题对症下药,得到满意的答案。读书也是这样样,当你明白作者的意图,为什么这样写的时候,就能较快的进入角色,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作者斋藤孝,既为大学老师,也是学者,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也多处用自问自答自我反思的方式,从生活细节之处见思考,见阅读。

(2)除了眼睛看书耳朵也可以听书。在5个月的时候,胎儿就有了听力,这时候父母开始给胎儿讲故事、唱歌、朗诵诗词,以促进胎儿健康正常的发育。由此可见不只眼睛可以看书,耳朵也可以听书,且耳朵听到的声音更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听书中的内容。

(3)书架的整理和摆放。书架的功能如同人的记忆宫殿,目光扫过书架,就想起回忆当初阅读时的自己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又涉及到什么辅助内容,抽丝剥茧加深阅读印象。

(4)学会输出才能将阅读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讲清楚是你读过这本书的衡量标准。同样的作者斋藤孝也分享了一些方法。一是和身边同样喜欢读书的伙伴们事先都制定一本书去读,然后在约定的时间举办读书会,彼此之间交流感想和意见。

4. 提高阅读效率的tips

(1)建立自己的书单。将读过的书,写出自己的书评或者读后感,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者豆瓣书评里,当你的读者越多,读者给你的反馈也越多,下次再读书的时候也会更加深入的阅读。更有和读者互动之间彼此推荐书目、分享书单,形成一种新的读书形态。

每本书、每个书单都可以设置相应的标签,每个标签下的其他书都可以通读一遍。不仅可以建立系统的框架体系,因为是同一标签下的书目关联性较大,复式的记忆也会加深阅读和理解。也称作标签阅读。

(2)将内容融入自身。作者提出一种转换阅读的方法,并称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转换阅读的方式来解释,即Y=F(x).x可以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书,或者是同一作者不同主题的书,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的形成自己F值,体会读书的乐趣。比如文中举了一个“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将《论语》中的哲学运用在自身经营上,并作为自身资本投资的方针。�

(3)切换不同的阅读模式。

安定剂阅读有点像考前看笔记,把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再确认一遍,追求考试前内心的安定,大有种原来是这样,不会太难自己都会正常发挥的感觉。

兴奋剂阅读则类似于情绪体验,在读书的过程中追求不可思议的变化。

据点阅读当你在阅读某些书时,觉得内容很难理解,不妨先以此书为据点,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再重新开始读这本书会更易理解。

快速阅读和跳读在清楚文章结构的前提下,把握文章出场人物的关系,只对对话部分进行阅读,因此哪怕略过了文章的情景描写,只要跟上主要情节,原本需要一周读完的书两三天就完成了。

吐槽为前提的情绪阅读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的追问,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让情绪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

“师事”阅读当你很喜欢一位作者的时候,其持续的著作你都会去关注和阅读,而这个时候读书的目的已不是单单的获取知识,而是敬重作者的人格和思想,所以不妨好几位这样的“师父”。�

读完斋藤孝先生《深阅读》会有这样一种顿悟: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以前的人生,确实是不一样呢。�

贰:

大神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说提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G,但下完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再去看。

还有一些看起来很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印象笔记等笔记软件里,他说这种资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

还有一类像我这样的人虽然很喜欢阅读,但是看得不够精细,什么东西都是粗粗一览,走马观花。比如上半年我盲目追求看书的数量,而不注重看书的质量,看到编辑有新书约,就不假思索发去了地址。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无疑需要我们看书的时候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看书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有些过时,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正如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一书中所说:如果因为觉得麻烦而不加重视,自己得到的知识就会极其有限,精神也很浅薄、脆弱,最终难免吃大亏。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里。

斋藤孝认为读书的根本在于:深化思想,升华精神。他认为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书,读书的意义均不相同,他认为读书有三个意义。

1.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

因工作所需以及考试等原因看的书就是这种意义。

2.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3.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这三种读书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时这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同时进行的。

既然如此,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做才能收获更多知识,让知识化为自身血肉,为我们所用呢,同时达到这三个目的呢?

斋藤孝提倡深入的阅读,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一书中他写了很多干货,我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边读边思考

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我们读书的时候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一些,而且因为带着目的性,读书的时候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边读边思考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2.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说:读古典名著,或者是一些比较难懂的专业书,可以先捡软肋入手。所谓软肋,就是一些入门书或解说版还有各类书籍的图解版和漫画版、精编版、讲演录、对谈。当然前提是你读原版困难的前提下,如果你能读懂还是建议读原版。

斋藤孝在《深阅读》说:当舒适成为理所当然,不舒适的状态就会变得难以忍受。

斋藤孝也认为对于一些难读的古典著作可以先读解说版,比如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读白化文掌握其精髓,等到阅读能力达到了再去读原版。

3、家中遍布书籍,读书不再难

我想很多人喜欢屯书,然后把书放在高大上的书架上束之高阁,结果就会搁置很久不再看。

我以前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看书,就喜欢把书藏得很隐秘的地方,结果有时候想看书的时候,自己找起来也费劲。

斋藤孝建议我们应该创造读书环境,这个环境具体怎么创造呢。

斋藤孝说让家中遍布书籍,哪里都有书,这样就算创造读书环境,想想如果你随手都能拿起一本书,还能不想读书吗?

奥野宣之也在书中提到把把名著经典放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出门的时候也尽量随身带着,先在潜意识里习惯这本书,这样等你你无聊的时候就会阅读了。

4:“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斋藤孝说:“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你是否有所吸收一本书的标准之一。

而如何达到这个标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输出。

输出有很多种方式,写读书笔记,写书评,参加读书会领读和分享在我看来都算。

读书笔记是最简单的输出方式,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过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就是前面先摘抄书中的精彩内容,后面写上自己的感受。并且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区分。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手写读书笔记,这种方法也确实很费力还不方便保存,但是现在有很多读书软件和网络平台,比如微信读书就可以边读书边划线还可以直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当你写完读书笔记,还可以和别的读者互动,相当方便。

书中还提到多参加读书会受益也比较多,比如我最近一个月参加了挖财社区读书版块的约读活动,虽然不是线下活动,但是每一期也有领读给我们做分享,也要求组员在规定时间写7篇读书笔记,还要求互相点评,这样不仅保证了输出,还能互相学习,而且写的好的还有奖品拿。同时这种模式,也不容易懈怠。

更让我佩服的是斋藤孝在书中提到的77本书单,很多书籍在书中多次提到,而且配的还有相应的评论。我想如果他平时看书的时候没有做到深阅读,又怎能达到这等高度呢。

叁:

我们大家都知道首富比尔.盖茨爱读书,并且会读书,而且每年都会推荐书单,比尔.盖茨说,他每年大约读50本书,而且只读纸质版。还有像闻一多醉书、华罗庚猜书、侯宝林抄书、张广厚吃书、高尔基救书,等,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也许读书不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首先,书只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既不会主动给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有意干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书当成重新审视自我的“镜子”。

读书的意义一般会分为三种:

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方说,我们有时迫于工作或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这三种读书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二、第三种读书,可以同时进行。除了直接锻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是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地让心灵恢复平静。换句话说,只有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比方说,由于跟亲人或朋友分别而感到寂寞的时候,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相比,重新振作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读书本来就是一个人做的事,所以自然可以减轻寂寞。

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读书也是一大救星,有朋友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朋友之间变得疏远了,这时完全没必要像强迫症患者一样,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很不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集中精神读书,这样反而更有意义。

如此一来,无论是在人生一帆风顺的时候,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都能跟书保持良好的关系。跟书成功地交上朋友的人,无论在这个世界上遭遇何种不幸,无论情绪如何波动,都能随时找到合适的书,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斋藤孝在他的新书《深阅读》这本书中,教我们怎么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读书,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选择一本好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选择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同样是读书,所读的书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遇见一本好书,有时一下子就能拓宽我们的眼界。我们平时说的“好书” “坏书”,《深阅读》作者斋藤孝推荐了两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以这一观点而言,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有很多“好书”,因为古典作品尽管内涵丰富,但往往并不易读,古典作品大都有沉闷无聊的部分。

当然,如今肯定也有人在精读以前的“文学”,努力地一点点向其靠近,但从文化的整天来看,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既然现在任何人都能轻易地发表作品,而且竟然很受欢迎,人们自然也就难以发现其中的特殊性了。

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喜好的问题,的确,喜不喜欢一本书,是因人而异的,但在此之前,水准这个东西还是确切存在的。作品在深度、表现力、洞察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事态可就相当严重了。

二,养成读书的习惯

面向大众的书常常散发着恶臭 ——尼采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在银行窗口排队的时间通常都比较长,像这种情况,就应该多增加几个窗口,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寻找问题的解决对策。但是, 现场工作人员是不会意识到排队情况的,或者,这些人也行认为这种“异常”早已经称为常态,所以在他们看来是正常的,总之,他们就是发现不了问题。

读书也是一样,只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首先弄清楚作者是以怎么样的问题意识来写某本书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测到接下来会出现怎么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以前在大学里,读书就成了日常聊天的常见话题,同学们彼此擦肩而过时,也会相互介绍书籍,或者围绕某本书的阐释而彻夜讨论不休,这个时候,没读过的人只能默默旁听。

读书会帮助我们拓宽眼界,不用整天纠结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面。与其把时间花在烦躁、嫉妒、鄙夷上,不如读书来得有意义。现在在工作休息期间,朋友或者同事们在一起聊天,会说到近期都看了什么书?如果大家都是有小孩的,就会聊育儿类的书籍。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整整一天什么也不读,就相当于偷懒不参加智慧训练,大脑会变得迟钝,有时甚至还会退化。

三,提升阅读技巧

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叔本华

转换阅读法:

不只是读书,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根据函数“f”,将对应现象代入“x”,即可得出“y”。

世界上的伟人、贤人和作家,他们都有自己的“f”。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是人的思考轴心,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我们在阅读伟人们的作品的时候,就会明白“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想法”。也就是与伟人共享视角。

通过大量的阅读书籍,还能确立自己的“f”,也就是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说起来,确实遇到过这种事” “以前确实这样想过”。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获得书本中的知识,不如说是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

快速阅读: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作者斋藤孝将这种阅读方式成为“快速阅读”。

但要注意的是,“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的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总之,需要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就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四,强化阅读成果

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笛卡尔

说到读书,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什么样的。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可以把标准不妨设得宽松一点,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还可以做成读书笔记和书评。

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

第一,讲述时不要采用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

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应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使我们内心淤积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另外,读书还关系到年轻人的人格形成。书中的内容并不只是单纯的信息,还会影响对人的态度。

也就是说,想让自己在年轻时进步,想让自己年老后有个爱好,想有个可供发泄负面能量的终生渠道,就不能不读书,读书是我们的一生良友。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阅读》作者:[日]斋藤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gd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