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的一高,特别是河南的县城,在经济大潮中犹如风中一叶,举步维艰。学生外流,师资外流。
记忆中的跳槽者,有三个去向。
去大的城市,有几个,奔着好的人文环境去了;去本地新建的学校,上浮一个层次,从吃县财政变为吃地市财政。这些都是前些年的事了。
这一二年,随着外地财团的涌入,私立学校招兵买马,又有几个去了,听说一年时间,房车都有了。
联系网上的合肥核研究所99人团辞,以及钟南山说得“不能只讲奉献”,追求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不能以道德衡量跳槽的人们。
教育的边远已不只是山村,小县城也被边远化了。
如果坐视私立学校做大,可怜的将是当地的百姓。贫困造就教育资源的流逝,反过来加剧贫困,这难道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趋势?我有种漫天黄沙在屁股后追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