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高中时学的是理科,大学时接触的是工科,等工作了做的又是控制系统,和文字的缘分实在不算深。
所以小学里,在我哥发表了一篇文章,并且把几块钱的稿费攥在手里向我炫耀的时候,我还完全不懂得文字的意义,除了几许吃惊,竟没有半点嫉妒的情绪。
高中的时候,学校才有了学生主导的校刊。我因为几篇文章在语文课堂上被当成范文读过,便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的作文水平还可以。于是试着给校刊投稿,倒也得了些许名声,都被我换成了少年时的肆意妄为。但我其实一直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并没有向外部刊物投稿的想法,实际上是有点害怕被照妖镜照出原形的意思。
但文字于我,到底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慢慢地喜欢上了独处的时光,喜欢在下雨的午后,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喝一杯牛奶,就一本书,然后写点伤春悲秋的东西,现在读来,都是少年时不知愁的幼稚好笑。
大学之后,我照例还在文学社团打发闲暇时光,只是大学里的文科生要厉害一些,思辨的人多,玩纯文学的也不少,我这水平,也就是能在聊天的时候不至于听不明白而已。但我又很能够自我宽解,往往对他们说,我是喜欢文字的人中工科最好的。
其实,这只是我的一个习惯,不愿意太参与到原本的日子里,更喜欢去找一些别处的生活,多少有点取巧,避重就轻又出其不意。但我也因此得了很多工科生没有过的有意思的经历,这其中就包括交到了一个古汉语文学的男友。这个人内敛、敏锐 ,又很懂得生活里的趣味,的确从另一方面满足了我对文字的向往。但每次电脑坏了,还需要我帮忙解决,实在不是什么好的体验,所以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做成纯粹的文人。
还得说到文字。这时期大概是我写文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但那时候流行的是博客和BBS,看的人再多,却不认识,只有少数几个好友能对得上号。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实中的我和文字中的我是有差距的。但这差距有多大,却不好说。我只一味觉得,后者才最接近真实的我,这个真实的我甚至能在自我辨析中不断进步,可以算是文字带来的额外惊喜了。
等到后面博客慢慢消亡,公众号开始兴起,我自认为自己的文字还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人,如果要运营好一个公众号,就需要很多与文字无关的能力,再加上结婚生子育儿,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所以也懒怠起来,只看书摘记,偶尔才写篇文章,纯属自娱自乐。
最后,时间就走到简书这里了。进入简书三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简书的浮浮沉沉,简友的嬉笑怒骂,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一个江湖,说不上好,亦坏不起来。我又惯于偷懒,竟也是毫不在意,只管按照自己的时间和感觉来写点东西,虽算不上太好,毕竟用上了些许心力,绝对也是一种爱了。
也许文字于我,从来都和金钱、名利无关,无非是风尘苦旅中,慰悦我的一瓢酒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