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那年,我躺在病床上,望着惨白的天花板发呆。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让我在医院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每天看着护士推着药车在走廊里来回穿梭,听着隔壁病房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出院后,我变得异常沉默。父母以为我只是身体虚弱,却不知道我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巨变。我开始思考:如果生命如此短暂,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难道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活着,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废柴"吗?
初二那年,我遇到了改变我人生的恩师——李老师。她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只看重成绩,而是经常在课堂上讲述她年轻时在山区支教的经历。她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多少。"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我开始尝试改变。每天清晨,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我已经在操场上跑步;课堂上,我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里的透明人,而是主动举手发言;放学后,我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社团,开始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记得第一次去敬老院做义工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看到老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高中三年,是我蜕变的关键期。我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组织了多次校园公益活动。最难忘的是那次为山区孩子募捐图书的活动,我们全班同学连续一个月利用课余时间整理、打包书籍,最终募集到了两千多本图书。当看到山区孩子们收到图书时开心的照片,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高考那年,我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更"热门"的专业。但我知道,这就是我的理想——像李老师那样,用教育点亮更多人的生命。
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支教活动。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我的手在微微发抖,但当看到台下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时,所有的紧张都化作了动力。我不仅教他们知识,更教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追梦。有个叫小明的学生曾经对我说:"老师,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帮助更多的人。"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正式教师。每当看到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找到人生方向,我就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回首这些年的成长历程,我深深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安逸,而在于奋斗。
从那个躺在病床上的少年,到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我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不做废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意味着我们要勇于追梦,敢于担当,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值得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这就是我的成长故事,一个关于梦想、奋斗与奉献的故事。它还在继续,因为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我们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