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进行中,正在举行仪式,大家还没有开吃
今天去参加大姨孙子的结婚典礼,新娘子是陈仓的,听说四五点就从家里出发,大概八点刚过,炮竹声声入耳,接亲的车回来了。
按我们当地习俗,结婚大喜的日子,亲戚一般都是在婚车回来前早到现场,请一个十人组合的服务队,包括炉头在内,早上请来宾吃旗花面,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的汤汤,流水席的节奏,不牵扯吃口水的样子,什么都是一次性的干净。
以前叫汤汤面,汤汤回收烧开,几百人的互动,成了互相吃口水,这样的陋习,早已更新换代,那时的女方娘家是最尊贵的客人,必须一直等婚车人都来齐了,宴席才算正式开始。
如今有了这一次性的全套模式,迟早开吃,每一碗旗花面都是新鲜干净卫生的存在。所以有了远路的接亲队伍走后,管事人就安排家里的来宾,左邻右舍帮忙的先吃旗花面。节省时间,让结婚流程提前进行,婚宴最后在完美中结束。
早上我们出门前天在下雨,小雨没有影响行程,不过紧赶慢赶还是迟了半拍,七点半时,早到的客人刚刚退席,在一边聊天呢。
最后安排我们和娘家人坐一起,在等婚车的同时,一众人围一大圆桌旁,嗑瓜子花生,吃着喜糖,喝着茶水,一起天南海北,聊着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大姨快八十了,依旧精神抖擞,可能是马上要见到自己的孙媳妇,人逢喜事精神爽吧,和我们一众人坐在后面大厅,总是笑嘻嘻的模样,比起以前健谈了不少。
过年那会,和家人一起去看望过大姨和姨夫,儿子结婚的头一年,谢红去二舅家,顺道看了看,大姨父已八十有三,耳背,说话必须提高八分贝,方可沟通表达,当了一辈子教师,看了一辈子的风水,脑子特别好使,思路清晰,都不像个高龄老人坐在你的面前,如果不是失聪,你都不会把他和八十两字挂上钩,比起同龄叔伯长辈,至少年轻十岁,也许是经常用脑的原因吧!
早在二十年前,和我有零距离的互动,他家里养猪仔,没有饲料供给,这件事一直留在了脑子里挥之不去。那天他拿一蛇皮袋,装了一袋玉米,硬是把钱塞给我,“都是辛苦种的,不容易。”拉拉扯扯了好半天,五十元的面额在当时也算不少,虽然钱是小事,但体现了教师的素质。
平时,大家都忙自己的事情,遇上红白喜事有机会坐在一起,唠唠家常,问候一下身体状况,看着个个慈眉善目,心生欢喜,“样子都没怎么变,姨和妗子们。”我发出感慨,一一端详后想扎根在心底,若干年后想起依然是心头跳跃的火苗,盛开的春天。
“老了,哈哈哈……”爽朗的笑声为今天的喜事又锦上添花了不少。这样的氛围,好喜欢,于我而言尤其珍贵,最小数小姨,大我七岁,其他五位不是七老就是八十,享福的年纪,即羡慕又心酸,谁都会有离别的那天,想想好孤单。
作为小辈,是该为她们的健康长寿祈福,现在基本都是儿孙满堂,三代人的喜乐,完美演绎了和谐,老一辈的思想观念,喜欢用劳动换取金钱,闲不下来的习惯,每天为自己找事干,哪怕早起扫扫路面,随心的喜好,纵容纵容,又何尝不可,既活动了筋骨,又干净卫生了环境,愉悦了心情。
生活习惯的差异,既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学会包容,不要试着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放开心态,有一颗慈悲心,兼容不了,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做事的方式方法,还生活一池碧波荡漾 ,泛舟江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