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路遥还活着,还能写成鸿篇巨著吗?
文|知君

1
作为一名资深路粉,我不能作这样的假设。我清楚地知道,他已于1992.11.17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人间。
关于他的作品,我都一一拜读了。毫不夸张地说,许多章节我能背诵下来。上学时,关于他的文章,我读的时候,都作了批注。心得体会写了厚厚的两本,可惜,后来都成为我奶奶墙上的“座上宾”。单就关于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写了近6000字,那些文稿后来被我整理在一个博客里,而由于我脑路堵塞,遗忘了密码,终至石沉大海。
他的作品,是除《飘》之外,读的最细致,最感同身受的。
读《平凡的世界》时,我上小学五年级。在食不果腹、落后闭塞的农村,我幸运地遇到,也算是我的造化。
最自豪的当然不是这些。而是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精神生活惨淡的那些年,由于他的存在,不至于营养不良。
对于苦难的嫉恨,也有了阿Q式寄托。原谅我,从来没有觉得苦难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财富。
2
如今,斯人已逝,逝者长已矣。
古语有云:人死为重,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意思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就是入土为安。
而他,却不能。
我几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赞美路遥的文章,或歌颂他的丰功伟绩,或学习他牛一样的精神,或炫耀为了纪念他而炮制出来的宏伟建筑,或某领导又去拜谒路遥故里,或举行了路遥作品演讲比赛......
我根本说不完。
当歌功颂德泛滥成灾时,人的审美是会疲劳的。现在,看到听到这些,就会作呕。
让他入土为安,不好么?
作为路遥故里人,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怕是要被某些喷子喷了,所以,吓得我都不敢发微信公众号,只偷偷摸摸地在简书骂娘。
无可厚非,路遥的文学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永流传的,他的作品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但是,鄙人以为,对路遥最大的怀念,就是踏着他走过的路,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所以说,路遥是陕北人的荣耀,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负担。
3.路遥曾自称农民的儿子,一生俭朴、贫穷、低调、勤快。据说,他领茅盾文学奖时的路费,都是借来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生前穷困潦倒,希望通过写作改变命运,最后,命运改变了,自己却无力消受了!
以穿补丁衣服的路遥看来,宏大的路遥纪念馆,已经够排场了,无需再跑到高山上,劳民伤财地建什么路遥书苑了。建造了也没有关系,重点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有闲有车有雅兴地跑到高山上,去阅读。
一个自称农民的孩子,肯定不希望以他命名的书苑,农民的孩子看不上。
作为陕北文学的领军人,路遥无疑是名副其实的。以他低调的为人,如果他知道,以他的名义,让一些人的政绩又上一台阶,他一定是不高兴的。或许,他更愿意让一些穷人有钱看病,有钱上学,顿顿有肉吃。
4. 所以啊,假如路遥还活着,他一定每天有1场讲座、有2个报告要做,出席3个饭局、开4个会、约见5个领导。如果他想睡6个小时的觉时,猛然发现,已经是早上从中午开始了,又得去做报告了。
一个喜欢安安静静写作的路遥,去世26年后,被每天搅扰,吵的不得安宁,心里一定是极不爽的。
路奖,去年有一些传闻散布在网络,不管是真是假,总觉得有一些人别有用心。今年的路奖花落谁家?我真的都不想关注了。
借别人的高枝儿,拔高自己,怎么说,都是一种不名誉的事。所以啊,却不要再打搅他,让他入土为安,让他静静地、独自待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