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称赞孩子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假如让你回到了30年前,你希望父母如何称赞自己?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我们上一节课提到不符合事实的夸奖,会让人有一种愧疚的感觉,从而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对夸奖无动于衷;一是产生相反的结果。
这样的体会,我们自己也是有的。
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
我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但是我本身的成绩一般,是当年扩招,对偏远地区有一定的扶持政策才上的大学,我内心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家族成员对我的赞誉和期盼常常会让我心神不安,所以当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亦然决定考研,即便那时候我因为一个意外——脚踝骨严重粉碎性骨折,面临休学的可能。
但最后,即便我硕士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后,我仍然无法弥补家族人对我的赞誉,因为那是一个无形的暗示:第一个大学生、更甚至是研究生,一定是家族最有出息,混的最好的。
可惜,我不是,而且也许还更糟糕。
这些都构成了我无形中的压力,一是不敢在亲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就是装、按照他们的人设进行表演;另外就是不敢突破自己。
这些在上学期间都没有问题,可以巧妙的掩盖问题的真实。但工作后,你混的怎样,其实一目了然!

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有我的这种体会,毕竟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好。
现在,家长普遍意识到简单的夸奖孩子是有问题的,那么该如何利用夸张这个工具引导孩子呢?
如果退回到18年前。
我希望父母能够注意到我与众不同的特点,然后进行赞扬,我会欣然接受,因为这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我能够坦然面对这样的赞扬。
这就需要父母平日里耐心的观察,慢慢的引导。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擅长用听力学习的孩子占30%,给这些孩子讲故事或者放录音来学习,学习效果往往更好。
还有65%左右的孩子更喜欢视觉辅助,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背单词的时候给他们展示相关图片会很有帮助。
还有大约5%的孩子最适合通过触觉来学习,对于陌生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遍就会理解得更快。
所以,每个孩子的差异很大,关键在于父母自己的观察和引导。
我还希望父母能够注意到我的那些缺点,同时也知道我正在努力的做着改变,他们如果能够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那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行,温柔而坚定的指出来是最好的。
温柔而坚定,这是正面管教的根本原则,两者并不矛盾,恰恰是应对孩子问题的最好方式。家长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着去感受一下。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要去指责我的父母,而是说这样会更好,对于现在我所面临的问题自然是由自己慢慢去消化并调整,但很明显这对我来说也并不容易。

最后我们说一下称赞孩子的基本原则:不做评价式称赞;要做明确、详尽的描述。说白了就是对事不对人。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小小的妈妈看完孩子打球后,对儿子说:“看你打球很开心,特别是最后十分钟,你看到一个得分机会,然后从防守位置一直跑到的球场的另一端,打进了制胜的一球,哇!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时孩子一定会很兴奋,因为妈妈认真看球了,并且还看到了自己最精彩的地方。
如果我们说:“看你打球很开心,你真的很棒,跑的快,技术又好,还得了好几分。”
这就给人一种敷衍,有点上级对下级的感觉,有了一种隔阂和官腔在里面。并且更要命的是,孩子可能并不认同“我很棒、技术很好”,这些说词。因为对他来说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比起队里的很多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进球常常有很多运气的成分。
这样评价反而会引发一场不快,孩子会可能会直接否定你的评论:“我并没有那么好,我得的分数又不是最好……”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以自己的经历,向你展示了一个人背负不当称赞所引发的心理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纠结,这不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让当事人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面对真实的勇气。文中最后提出了称赞的基本原则:对事不对人,不做空洞的评价式称赞。
愿我们和孩子一起进步,希望你今天有收获,我们下节课见。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