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也是最困难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一阵,但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坚持。剩者为王,最怕浅尝辄止。
想通过自媒体获得成功,只要选择正确的生态位,科学的坚持精耕细作,和平台进行价值交换,把我平台机制和读者的行为,静等时间的复利,就可成为某个生态位的巨人。自媒体背后的因果不复杂,就是价值交换和以强胜弱。结果就看我们理解多少和践行多少了。
为什么我们无法坚持,我们如何才能够坚持?如何理解坚持?
1. 放弃的本质:人所有的行为都受动力支配,而所谓的放弃,其本质是动力的缺失。
2. 放弃的核心原因:新鲜感和三分钟热度随着多巴胺阈值的下降,我们很快会习惯一切东西,热情度会褪去,打回原形,变得动力缺失。
3.失去动力的过程是怎样的?动力系统就是完成欲,能否长期坚持的核心秘密,就在于我们做事过程中能否贯穿完成欲:付出、过程、结果。
① 付出--人性是不愿付出,不想大量输入,总结方法,累计金句和案例,不断学习精进,研究选题,构思结构,创作内容;
② 过程--人性有急于求成,避难趋易,追求进度感的情绪,想到输入累计的艰难,学习精进的困难,获得回报的看不见,逐渐继续失去动力;
③ 结果--人性有诱人性,具体性,明确性,及时性的需求,考虑到付出么有看到回报,更加失去做事的动力。
如何顺应人性,延长持续输出的时间?高效输入、轻松输出、快速精进:
1. 高效输入:模型树学习法:是输入工具,是素材库,是选题库,是金句库。不知道写什么的根本就是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用模型树开始。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学过的可以记住,并且形成框架。
2. 轻松输出:模型树的写作法
① 模型化输出:把知识点提炼成模型,一次只讲透一个模型;简单而强大,读者方便吸取有改变,因为组块思维人的记忆最多4个模块,看了就忘就是这个原因,模型化创作尽量4个字,全文解释清楚容易理解记住使用。比如:巨人思维、价值交换、现冲原方、生态位、以强胜弱、外圆内方等模型,一看就记起来了。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背,只在于理解模型的意思和用法就够了。其次是思维原理是三大学习策略:演绎、归纳、类比。
② 结构化输出:把模型用结构化输出,比如,一次讲一个模型,就用认知圈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展开解释。因为黄金认知圈是学习知识的底层框架,每学习一个新认知从这三方面掌握清楚就够了。学会用自己的化叙述清楚。
③ 灵感化输出:缓解拖延,偷懒的方法。这是基于结构上的灵感。难下笔原因在于结构和内容上的问题。因为创作是一种表达,给读者看而非自己。构思结构是在大脑的后台运行的,找到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学习思考。有灵感一定要记录下来。
3.快速精进:洞悉事物因果的能力。三大精进思维:巨人思维、控制变量、分类归纳、
① 巨人思维:凡事要站在巨人的肩膀前行。老子在道德经 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谢春霖在《认知红利》中讲一句话:你要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我应该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巨人思维,还需要时间去熟练她。具体做法,多主题性阅读,有问题找巨人,多看做得好的同行如何做的,学习身上的优点。比如如何选题,看看同行历史数据,哪些内容数据是平时的十倍,就很可能是超级选题,爆了的内容还可以再爆。
② 分类归纳: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掌握事物背后的自然法则,就是为了掌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分类会让异同彰显。
归纳法,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找寻事物的规律,然后通过事物呈现出来规律,来推断事情背后的法则和事物之间的因果。比如:如何穿搭,找到爆款博主,按某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很快找到什么衣服搭什么裤子什么裤子搭什么鞋子,什么颜色该搭什么颜色等等。方法很快奏效。比如:拆解爆款视频找原因。
③ 控制变量:针对于巨人思维+分类归纳,从逻辑上讲,规律≠因果。大卫休谟说,人们把先后相继出现的事情推断为因果,然而这其实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控制变量其实是一个测试方法,只改变一个要素,看结果是否因此而改变,从而判断这个要素是否是因果关系中的一个要素。比如,判断某个选题是否是超级选题,在标题封面开头等写作技巧不变的情况下换标题,看阅读量的变化来判定。我们通过巨人思维和分类归纳找到的规律都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检测一下。(薯条是可以用来测试变量,帮助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提问:
1.模型和结构有什么区别?底层逻辑和底层框架有什么区别?认知圈也叫黄金思维圈有什么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