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在头条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因为一位老师把学生的古诗默写成绩发到家长群里,就引起部分家长强烈不满,他们以学生心理受到伤害为由,要求老师登门道歉,否则,就会告到教育局。可怜的老师不堪重负,唯有辞职谢罪。
如今,像这样家长苛责老师,状告老师的事件已层出不穷,每次听来,总不免胆战心惊。今天的我们,走在教育的路上,如履薄冰,原以为自己职业的铁饭碗也变成的瓷饭碗,稍有不慎,就有破碎的可能。
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而且愈喊愈烈。学生犯了错误,不能罚站,不能批评,打两下更是万万要不得。否则,你就会有离开教育岗位的可能。这项政策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福利和优越感,他们甚至扬言:错误我已经犯了,犯错误是我的权利,你能把我怎么着?罚我,我告你去!
本来就被父母宠上天的孩子更是变得肆无忌惮,说服教育不行,感动教育也不管用,训斥两句却又被上升到变相体罚的层面而被告上法庭。学生成了祖宗,在某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面前,被剥夺管教权利,被严厉苛责的老师变得无力又无能。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可是被束缚住手脚的我们却不能将孔夫子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践行。的确有些孩子吃软不吃硬,我们说服,感动就会成功,而有些孩子吃硬不吃软,必须对其进行严厉惩罚方才奏效,可是我们却不敢也不能,孩子的心理已像泡沫一样无法触碰,一旦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把一次默写古诗的成绩发到家长群里就引起不满,竟危言耸听到孩子因心理受伤害而自残的层面,那么说,把考试成绩发到群里,成绩不好的孩子就会自杀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之差,那么以后踏入社会,又怎样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上的血雨腥风。这难道还不值得家长好好反省?家长一味的溺爱,使孩子心理脆弱似玻璃瓶。而我们老师却承担着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易碎的瓶子,绝对不能有一点的触碰。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门下出高徒。可是,现在我们已不敢也不能做严师,因为我们怕了,谋得这样一份勉强养家糊口的工作实属不易,我们怕不小心之间触犯了哪个学生,那位家长,而断了自己的生存之路。毕竟,能力有限的我们没有那种此处不养爷,还有养爷处的魄力与豪情,我们只有在教育这棵树上吊死才行。
我们喊着解放学生大脑,解放学生手脚,可是我们老师们在解放孩子的同时自己的手脚却被严厉的苛责束缚得死死的。我们想培养孩子能力,培养孩子责任心,培养孩子耐挫力,我们策划好的活动却不敢举行,责任像山一样压在我们头顶,我们怕孩子受伤,我们怕家长责难。无奈的我们只能怅望苍天,举步维艰。
学校向我们要业绩,家长向我们要成绩。可是身心被束缚的我们又有何业绩和成绩而言。保证孩子身心安全,不受一丁点儿的伤害是我们最大的业绩,不作为,明哲保身,才是我们最大的成绩。
偶尔有一位家长对我们说:‘’老师,我们孩子你放开管,怎么管我都支持。‘’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简直要受宠如惊,俨然是八贤爷从皇上那里得到了上方宝剑,拥有了生杀大权。终于有家长赋予了我们管教孩子的权利了。我们必须好好行使这来之不易的权利,争取把孩子培养成材。
然而这样的声音毕竟太稀有了。家长们的,请给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谅解,多一点儿支持。作为老师,我们不会去无辜伤害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我们和你有着同样的心理,同样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孩子成材。有着同样目标的我们应该成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我们应该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双管齐下,为孩子的未来共同描绘美好的蓝图,而不是一味地苛责老师,那样伤害的不仅是老师,还有你的孩子。
我不想胆战心惊的做老师,我不想如履薄冰地干教育,我想放开手脚,我想大刀阔斧,我在研究,我在摸索,我在为孩子的明天寻找出路。
请给我们一份理解,请给我们一点儿支持,让我们一起探寻一条有效的教育之路,不要再让我们在形单影只中无奈地呼吁:教育之路,在何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