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01
“3年的漫长竞赛,他们一步步追了上来:高一勉强及格,高二渐渐从100分,上升到110、120……直到现在,满分150分,能拿到140分。”这是最近刷屏的一篇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中的一段话,如果做成两条对比变化的动态统计图,给人的感觉应该更燃更直接。
文章出来之后,有的人大呼心酸感动,期盼教育改革平衡教育资源;有的人质疑直播教学的老板王红接,其行贿、挪用资金、股权冻结、资本运作炒壳,各种历史新闻一度引发舆论的反转;也有的人认为,明明通过对技术要求更低、花费更少的录播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费数十万购买卫星接收设备来播放直播课程;当然也有的人直接提出了直播教学带来的学校生源的二次剥削,认为直播教学会加剧教学的不平等。
对于教育改革,我没有资格高谈阔论;对于直播教学的老板王红接,之前更无从了解,也不能妄加评论;对于直播与录播的区别,我想说,那种现场直播带来的震撼一定要远远高于录播,不然为什么粉丝们都想去听偶像的现场演唱会呢?而对于直播教学带来的学校生源的二次剥削,我想问,如果没有直播教学,生源剥削就不存在吗?既然差距已经存在,如果能有机会给一部分人减少差距是对无法实现直播教学人的不公平,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不是对另一部分没有富起来的人的不公平呢?
02
除了这些,我仅仅是想从自身的角度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些想法也存在诸多漏洞。
我的家乡在一座三线小城——根据一些不知道是不是靠谱的统计来看,是这样的。在我上大学之前,现在来看比较繁华的和谐广场还没有开业。
而我念的大学是一所省内普通二本,我虽然爱她,但也不得不承认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所校本部在县级市的学校。这里当时比较高档的银座仅仅不到五层。
后来我到了青岛读研究生,还是在省内。第一次去万象城时的震撼我觉得应该会很难忘记。扶梯能够从二层直接连到四层;直梯里外国人的数目多过中国人(巧合);民营书店可以装饰得那么富有文艺气息……一切都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
我不是嫌贫爱富,我同样热爱我的家乡、我的大学,青岛是山东省走在发展前列的城市,却不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城市。我只是想说,很多差距不是一代人形成的,它牵扯到很多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弥补这些差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济的发展程度又恰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到青岛之前,我见过的出国的人不多,每见到一个都觉得他们既了不起又稀奇;到了青岛,我经常听见“出国”这个词从周围的人嘴里冒出来,也许依然了不起,但已然不稀奇。
不过,因为我是先后来到这几个省内城市,所以这中间有一个时间线的延长。也许,经过几年的发展,家乡小城、大学所在小城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没有到过的地方,或是贫穷,或是富有,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成都七中里的孩子,父母多是中产,为他们的未来精细地谋划着,他们所见过的世面远及世界;而云南禄劝一中的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务工,没有人告诉他们未来的路要怎么规划。但这两所学校的孩子,爱学习的都在努力,只不过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成都七中里鲜少有上不了大学的,禄劝一中里鲜少有考上一本的。曾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大家都在努力,只不过别人努力学会的是飞行,而你努力学会的是打洞。”
当很多孩子以为自己的努力只是“学习打洞”的时候,直播教学让他们看到什么是“飞行”。
03
大家都同样的勤奋、努力,可是获得的结果却不一样,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接触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传播学里的知识鸿沟。随着社会各种技术的发展,这条鸿沟会越来越大,除非资源大幅度地向较差的一方倾斜。没有道理技术的后来受惠者在进步,而技术的领先享受者却停滞不前。
这又让我想起了第五季《奇葩说》中有一期辩题是关于知识共享的——如果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抛开勤奋、努力这些学习知识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不说,我们要承认,掌握知识的人可以选择去普及知识,也可以选择去垄断知识,比如印刷术发明之前欧洲教会对知识的控制。但如果能够一秒让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我想那些像禄劝一中的孩子们可以不必为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而这么辛苦。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拥有知识的机会又是平等的。
蔡康永在辩论的时候说,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是既得知识的受益者。就算是借了100万去哈佛读书的詹青云,也曾在一档演讲节目中说过,她曾不断地转学,从乡村小学到县城中学再到省重点中学,一步步,当她刚要在一所学校名列前茅的时候,妈妈就尽力帮她去更好的学校。当然,能够留学哈佛,与她自身的勤奋、能力分不开,但转学的轨迹,不知道能不能说明乡村小学、县城中学、省重点中学的差距呢?
04
从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毕业,为了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我曾穿梭于各大招聘会。很多重点中学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开出的条件就是985高校毕业的师范生。而那些贫困地区的乡村中学呢?有人愿意来就很不错了。当然,普通高校的学生也会出类拔萃,985高校的学生也有甘愿到贫困山区支教的。直播教学不但改变了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师。课堂对标课堂,必然也要求教师对标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追赶上成都七中的进度,老师们不得不倒逼自己作出改变。
“低进高出,我们从不放弃。”不仅是不放弃学生,也是不放弃老师。
“唯独上课不觉累,看到学生,讲话声就大起来。”“什么是幸福?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能看到的可塑性和希望,不仅在学生身上,也在老师身上。
其实,很多差距一直都在,不对比,不会发现。当我还穿着校服坐在教室里的时候,我还感到大家都是一样的,一样地学习。当我脱下校服的时候,我发现有人给自己安排了去澳大利亚、去英国的间隔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差距的感受则更加明显。
当我们完全不去接受自身圈子以外的事物的时候,不明白什么是差距,不知道差距带来的不同。成都七中的孩子努力为其他观看直播的同学作出榜样,成都七中的老师亲自去禄劝一中对接。贫穷会限制富有的想象力,富有也会限制贫穷的想象力,如果能够互通,不但可以让井里的人看到光,也能让光中的人了解这世界还有井里的暗。
正如文中一位男生所说:“自己没想和成都的‘天才’们比,自己明白和他们的差距,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没有人应该被理所当然地放弃,如果能多让一个孩子获得好一些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多让一个人看到希望,如果能多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可塑性和美好,就算道阻且长,但只要开始迈出一步。
光,也许来得慢,但终究会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