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原文摘抄:
1、他认为,这三者都是描写各自生活的真正诗人,他们是在自我写照方面的共同天才,他们都把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当作是自己的化身和代言人。不同的是,卡萨诺瓦注重对自身肉体享乐的记录,司汤达注重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分析,而托尔斯泰则注重对自我道德精神的反省。
2、我深深明白自己并没有什么傲气,想以此种方式补充和代替托尔斯泰的自白;我不会将自己和这部作品本身联系起来,我只想为作品尽我自己的力量。
3、尽管年事已高,托尔斯泰仍迈着迅速而又轻松的步伐走了进来,敏捷又激动。
4、我知道,你们甚至在宣言中将这激起仇恨的行动称为一场“神圣的行动”。
5、没有什么道德秩序是可以通过暴力强行建立的,因为,每种暴力都必然会再次孕育新的暴力。
6、不可能,你们自己身上也正孕育着恶魔,而且我要再次提醒你们,为了一个信念而受难,比为了一个信念而杀人要好一百倍。
7、他们唤醒了我,这两个年轻人,真的,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现在是时候了,我要脱离懦弱,振作起来,实践我的诺言!
8、真是可怕,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自我伪装,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自我隐藏。
9、我希望,在我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上帝能够阻止我故意去做坏事。
10、但是,他却比那帮革命者制造了更多的混乱和危险。
11、他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东西——和平
12、他这样的一位名人并不适合平淡而卑微的命运。如果他没有因我们这些人而受苦,他就不会成为列夫·托尔斯泰,成为人类如今所拥有的他。
13、这一时刻到了,正如它应该到来的一样:死亡使他的生命变得圆满和神圣。
——读后感分割线——
列夫托尔斯泰,这样一位文学巨匠,最后竟然如此凄凉。
从文中,能看出现实的映射。别人有能力去做,做是情分,不做是本分,但你看,“大学生”却是以道德为要挟,让托尔斯泰做抉择。导致最后心神不宁,逃离家中。现实也是一样,总有人以你会,你能来要求你做,但做不做是个人自由,不应当受此拘束。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