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与“不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那个人能寡欲却不知足的,也没有不寡欲却能知足的。只要我们的贪心还在,就永远有犯不完的过失,遭不完的祸殃。所以老子告诫我们:“知足之足,常足矣”。
谁都知道知足常乐,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上一章就说过,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是不可能知“足”的,所以,知足常乐只是儒家的一句空话。我们是俗人,自然就有俗人的贪欲,任何的劝诫都是废话,就像吸毒的人,有一个人会认为吸毒有利于健康的吗?但谁能戒掉呢。
所以,如果真想知足,就一定要实修!儒家可以玩文字,只要能说会道就能升官发财,而学佛修道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的,必须
踏踏实实去修,一丝不苟去悟。
遗憾的是,现在的佛家和道家也没有几个真修的人了,学了几句空话就当大师度人去了。他们现在倒是“常乐”,但能乐到什么地方去就不知道了,就像诈骗犯,来钱快,也快活,但什么时候被抓就不知道了。
现在,实修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一边贪恋世间,抓着世间的东西一点不放,另一边又本能地恐惧死亡,于是想死后去极乐世界甚至成佛。这种人实际上比单纯的世俗人还贪,如果这种双重贪求能获得双重满足的话,那“佛”将是十法界第一贪官!哪里还有“知足”可言。
什么是“常足”?“常”是“道”,“足”也是“道”,两个加在一起,我可说不出什么道道了,反正就是得道了,就是成就了,所以无语了。
特别补充:关于发愿。现实中,发愿的人很多,只是兑现自己诺言的人很少,因为发愿太简单了,一句话而已,而兑现起来可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的,这就难了。而且,很多人发愿的方式不对,他们怎么发愿呢?比如:要是让我的病好了,我一定多做善事;要是让我有钱了,我一定施舍给穷人;要是让我成佛了,我一定度众生。诸如此类,看出问题来了吗?都是为了一个“我”,而且是“我”必须先得到才愿意去兑现承诺。事实上,这么发愿的人即使梦想成真了,也会把承诺扔到一边的,人性就是这样。
所以,真正的发愿就是“知足”,就是“无我”!哪怕我只能再活一天,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哪怕我再穷,我也要帮助比我更穷的人;哪怕我成不了佛,我也愿所有众生成佛!如果谁这么发愿并付诸行动,那就厉害了,因为“我”一空业力也空了,奇迹真的就有可能发生了!
否则,想凭着小我摆脱业力的制裁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却不知道自己就是救世主,一切都在自心啊!当我们把“我”扔掉,往救世主的宝座上一坐,最后发现真正被救的正是自己!
节选《佛道一如道德经》第46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