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和鸡汤反面的世界,有些人专门写一些很丧的故事。就像鸡汤喝多了,感到恶心,需要通过一些实话实说的材料,中和一下过份的营养,给自己打几针疫苗,增加抵抗力。
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趟旅程,小时候父母保护我们,包括编造圣诞老人存在的谎言,好使孩子的心灵能够健康成长。
到了一个年纪,成长的风向突然变了,转往「现实人生」的目的地。
无忧无虑的童年,被中考、高考的战争取代。父母下了必胜的指令,孩子冲锋陷阵,就像真实的战场,士兵不能有犹豫,要以血肉之躯面对考试的枪子与炮弹。
去年,「佛系」一词横空出世,在我看来这个「佛系」跟佛学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丧文化」的某种转型。
刚开始,丧文化好像是属于年轻人的一种状态,指一个年轻人失去生活的热情,接受令人沮丧的各种现实。
比如当我们受到挫折,我们可能会鼓励自己,下一次一定会更好,但后来我们才发现,下一次不见得更好。甚至,连下一次的机会都没有。
既然生活如此之绝望,何必跟生活死磕,所以渐渐的丧文化的拥抱者,造化出一条出路,就是佛系。
佛系的人面对丧,选择放下,或者说是某种对生活的放弃。
结婚要买房是吧?之后还要生孩子,生孩子还要养孩子?生个孩子估计一生给孩子花个三、五百万都不为过……
结果有些人从沮丧的现实中推导出一劳永逸的结论:不结婚就不用为房贷、生孩子、教育这一切痛苦了。
再往前推倒,渣男、绿茶那么多,受了几次伤,干脆不要谈恋爱,这样也就不用为感情的不顺利伤心难过。
丧文化推出佛系,佛系有一种新教文化的味道。
马丁.路德对基督宗教进行改革,以为人与神之间能够直接沟通,不用经过王权般的教会,也不需要依赖那些上帝的代言人。
于是所有人无论教育程度与文化,只要诚心的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积极行善,对自己的罪恶忏悔,就能获得上帝赐福。
佛系何尝不是如此,通过自身生活哲学的改变,跳脱考场、职场与情场的纷纷扰扰,即使蜗居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间,比起那些虽然住在百平米别墅,却被欲望驱使的人,同样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一番话,真正相信丧文化的人也知道是在骗自己。
不过,人嘛!总是需要找到一个能突显自己的鄙视链,才不会因为感觉自己太废物而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所以丧文化也好,佛系也好,就是一群好像快死掉,却又不想死的人在地上翻滚的生活状态。
§我不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
有一阵子,非常流行交叉叙事的作品,比如《巴别塔》(Babel)、《撞车》(Crash)、《木兰花》(Magnolia)等,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最后却彼此交错成一个整体的大故事。
《巴别塔》谈的是个体的寂寞,就像哲学家维根斯坦所说,整个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但语言是有限的,无法概括整体,因此对于语言无法表达的,我们只能选择沉默。
那些不能表达的,在于每个人视野的不同,视野来自每个人的天性、想法与经验等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创造出寂寞的国度,寂寞使人疯狂,因此接纳他人的寂寞,无异于一种高贵的救赎。
《撞车》谈的是种族之间的隔阂,即使表面上人们努力打破隔阂,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主义。就像有些人恐同,但为了表现自己思想开放的一面,嘴巴上拥护同性婚姻等政策,实际上根本没办法不想,也不愿意了解同性恋的世界。
《木兰花》谈的是人表像背后的秘密,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故事。看见一个失败的人,很可能他是遭受家庭暴力,所以才导致成长过程中做了许多伤害自己的举动。
一个成功的人,可能也有他的伤痛,只是他隐藏的很好。
所以没有什么绝对的成功与失败,每个人都有各自要处理的问题。谁羡慕谁,谁嫌弃谁,到头来可能只是自我安慰,或是自我嘲讽。反正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你可以选择原谅自己,或者逼死自己。
§六宅一生
下面才是正文,谈到丧文化的电影,最有名的包括《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
但如果要找一部更令人绝望,绝望到荒谬的电影,首推改编自奥田英朗小说的电影《六宅一生》。
六宅一生的故事由六位角色组成,每个角色互有牵连。乍看这是一个日本社会的故事,但放到华人社会,同样具有模拟性,因为这个世界的绝望,属于每个人,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自愿被生下,却又不得不活下去。
电影围绕猥琐的AV星探健治展开,健治的工作就是每天搭讪路上遇到的年轻女孩,诱骗她们签约成为艺人,然后再把她们推向AV女优的坑。
面对女人,健治没一句真话,女人爱听什么,他就说什么。
那些被搭讪上的女人,健治通常还会自己先「试车」,反正能利用就利用个彻底。
有天健治搭讪到一位纯真甜美的OL友子,把友子睡了,又让友子去拍AV。
友子并不是笨蛋,她把自己完全交托在健治手上,是为了逃避自己的家庭。
友子的家像个垃圾堆,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周围被母亲捡拾来的废品包围,整个家充满恶臭味。
就算健治说的都是谎话,对友子来说,能够搬出来跟健治住,听听他的甜言蜜语,接受他的温柔,就足以让她感受生活的温柔。
除了友子,健治还是继续跟各种女人搭讪,这是他的工作,况且他也没有要定下来的意思。
有天公司派给健治一位新人,中年家庭主妇良枝。良枝和其他被拐骗来拍AV的女人不同,她是自愿要当女优。
良枝看起来一点都不可口,浑然中年发福黄脸婆,健治面对良枝毫无食欲,却反过来被良枝硬上了。
良枝的生活并不顺遂,拍AV可以赚钱,转移生活的痛苦,还能满足多年没有得到满足的性欲。
健治周围,还有几位活在自己世界,被世俗社会归类为失败者的人。
他们也认识到自己是失败者,但一边对抗生活的重压,一边用各自低劣卑贱方式努力活下去的人。就像在垃圾堆出生的猫崽,死命喵喵叫,就是为了活下去。
比如有个叫小百合的胖女孩,她梦想成为声优,却不断在面试被打枪。
为了在东京活下去,她在酒吧诱惑那些寂寞、空虚又好色的男人,让男人跟她上床,然后把作爱的场景偷拍下来,做成地下AV影片贩卖。
拥有东大学历,一心以为能有番成就,到了中年还是一位宅男,连找个女人温存都难的杉山,只能每天靠楼上健治跟女人打炮的声音打飞机,后来还成了小百合影片中的男主角。
影片中间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而影片的结局是我看过得电影中,真的数一数二丧到极致,令人荒谬无语却又无比感伤的一个。
有次友子烧了饭,健治吃了之后,随口说:「真难吃。」
友子听了却很感动,对健治说:「这是你第一次说真话。」
友子慢慢打开健治的心。当健治不再甜言蜜语,即使说得话不好听,但那却是两人真正信任彼此的表现。就像许多人在外知书达礼,人模人样,回到家对家人颐指气使,虽然很伤人,但某种程度也是因为信任家人,知道家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任性抛弃自己,才会那么做。
眼看两个人都有机会拥有一个真正的爱人,改善原本蝼蚁般的生活,命运却给健治开了一个大玩笑。
某天要拍AV,健治查看合约的时候,发现友子跟良枝登记的住址一样,看她们的本名,才发现她们是母女。
健治赶往现场,中途却发生车祸。
与此同时,友子如往常去到一个拍摄AV的现场,这天要拍的是一个多P的戏,结果却发现对戏的另外一位女优,就是自己的妈妈。
友子跟良枝就这样默默的拍完戏。
后来……
请自己去找电影来看。
§结语
无论是宅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无论是拥有什么样的躯体,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际遇,活下去是一件无奈却又很难放弃的一件事。
有些人以为拉皮条下流,做金融高尚,但实际上升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看过天天在朋友圈鼓吹女性独立的人,私底下不敢离婚又多次外遇,自己的家庭生活一团糟。
也看过有人乐在自己的生活,身上没有一件名牌,东西能省则省,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在别人面前可能显得寒酸而自卑。他是那么有自信和愉悦。
我想起多伦多大学心理系教授Erika Carlson的研究,比起过份的称赞,当对方描述的人设更贴近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感受会更舒服。
丧也好、宅也好、佛也罢,只要有活下去的一丝可能,而你也拥抱这个可能,那么在我看来,你都是勇气十足的。
就像季羡林通过《牛棚杂忆》一书告诉人们的,多少人在文革中死去,他苦苦挣扎,最后活了下来,而活下来最重要。
毒疫苗、雾霾、贵死人的房价……无论如何,活下来吧!活着就有希望。
我这话不是鸡汤,毕竟自杀也是一种选择,但我不鼓励这种选择。
不鼓励不等于谴责,就像不鼓励吸烟,为的是健康。
我只是希望更多人好好活着,就像希望温室效应不要让北极熊灭绝一样。
也许我们觉得世界多我一个不会更好,少一个不会更差。
但你如果死了,怎么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活着不是为了希望,而是为了让某种可能性因为「我」而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