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大学》第七章,朱熹称本章为“传之六章,释意诚”。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何谓意诚?文中开门见山道,不要自欺。不自欺,就是意诚的表现,比如讨厌臭的味道,喜欢高颜值的人,这些都是内心的真实表现,不需要掩盖或否定。
我一直以为,意诚是指向他人的,不要欺骗他人, 要真诚待人。看到这句后恍然大悟,原来意诚是指向自己的。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会欺人,但会自欺,并且还不自知。好比发朋友圈,“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喜欢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示人,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藏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 这是传递正能量,传递阳光满满的一面,自己不好的一面的确存在,但自己知道,也有正视它。
但如果,把自己完全等同于朋友圈里呈现出来的那个人,刻意否定、不愿承认自己不好的一面,这种恐怕就是自欺欺人,就非意诚了。
指向自己的意诚,在我理解,就是坦荡荡,对自己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平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平视自己的欲望与需求,不卑不亢。不被他人意志所左右,不被社会情绪所绑架,清晰地认识自己,勇敢地追求想要。
文中还说到,小人在独处时做坏事,无所不为,看到君子就躲躲闪闪,掩盖他的坏处,彰显他的好处。可是在别人看来,如同看见他的肺肝内脏一样,这又有什么用呢?
工作6年来,接触过不少人和事,对书中所说很有共鸣。有些人,看似聪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常常把自己目的包装成他人需求,最后自己实现了目的,别人还要对他表示感谢。我自认情商不高,但对这种套路还是一看就破,只是不说破。
不管手法多么高明,包装如何精巧,总会露出马脚。旁人不说并不表示不知,但当事人往往自以为手法高明、瞒天过海,并为自己的聪明暗喜。
这也让我领悟到——假的真不了。与其被人识破,还不如从始至终就不要玩套路。
“真诚”是人际交往中最稀缺的资源,玩套路的人太多,这条路上高手济济,我自愧不如,那就反其道而行,以诚相待。
与其苦思冥想如何让别人相信你,倒不如怀有真诚的意念,本着一颗真诚的心,不加掩饰,行为自然会流露出真诚,正如文中所说“诚于中,形于外”。
两年前来到昆明,那时一个朋友都没有,但现在,我已经拥有几位可真诚相交的朋友,并明显感受到——真诚是一个强大的磁场,为人真诚自然会吸引来真诚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