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文写于2019.5.4.23:50
本该睡着了,却被静静的乡村“吵醒”。
(一)
“五·一”小长假,跟着朋友去了他的乡下,一处算不上“美丽乡村”地方,村子名字叫“塘心村”,虽不甜,也不苦,却很有暖意。
村子不大,寥寥几十户人家。村民的房子建在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路的两旁。房子不算整齐,却也不错乱,大多两层半的建筑。我习惯上叫这些钢筋混凝土的房屋为农民的第三代房子。
村的北面有条河,水向着西南方向流去,河面好宽,连日下着雨,河水在泛黄。
村的南边就是山与连绵的山峦,植被很茂盛,树木也葱茏。
这些天,我在村里,能见着面的也大多是老人,或是小孩。
连日来,我感觉到村里很静,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甚至鸡犬声也不为多闻。
其实,我不仅仅在感受到村子里的宁静,而且还体验到自己心的安静,只觉得这几天很是悠然与惬意。
原因恐怕只有一个,你来了也同样会有这般的感觉。
(二)
心已静,神,随之也静也。
睁眼,看着青山;闭目能闻到草香;神,自然淡定了。
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负离子,无论是午休,还是夜寝,都能让你睡得好稳、好香、好沉。
(三)
“大自然是人类的原乡。”我一直好喜欢的一句话。
从狭义上的理解,原乡意为:水、空气、晨曦的露水和阳光,更有你每天摄入的自家种的和自家养的食物。
在这一点上,可是当今城里人奢望中的奢侈品了。
我曾就以此为由,断言“食物”已成为现代社会重新定义“城乡差别”的一个标准。
所以,我认为,静养在神,神安于心,静心则是你眼前的一切: 大自然,和村民的纯朴、纯真,以及在这里生活的纯粹。
(四)
这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
然而,乡村的一切没有了都市的喧嚣、拥挤与诱惑,是那么自然,那么生态也是我常常标榜自己是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和认识上基础。
不信,此文即为例证。
2019.5.4.23:50初稿写于塘心村
2019.5.5.11:30修改于塘心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