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周回到了四年前支教的地方-腾冲界头,见到了以前的一些学生,和他们聊了现状,回忆了过去。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较多的交流,分别得到了三点思考,今天说第一位学生Y。
回到界头,第一眼见到Y,和4年前相比,Y的个儿长高不少,笑容稍微少了一点,活泼性也少了一点,感觉走路、说话、做事都比较“稳妥”。还戴了矫正牙齿的牙套。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大少年。
Y的成长变化
后面和Y妈妈聊天了解到Y的成长历程,在小学之前Y是一个活泼可爱、外向的孩子。幼升小之后,可能是稍微提前了一点上小学,加上Y本身的情况(Y妈妈的原话是,Y本来也不算聪明的那种孩子),进入小学跟不上,挫败感比较强,学校、家庭都给了压力,就变得闷闷不乐,还有点唯唯诺诺。
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少年派的项目入驻学校开展了很多活动,Y又开始变得活泼、积极,也非常愿意回家和家长分享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参加了什么活动、给老师取了外号等等。在学校一年的各项活动中,Y基本是出现在镜头中最多的孩子之一。
项目离开,Y也逐渐进入初中,Y妈妈想办法将孩子送到了城里好点的学校就读,但学业压力非常大,不仅孩子压力大,妈妈压力也很大,甚至到了做噩梦的境地。似乎又回到了小学一到四年级的状况,失去了自信,变得不快乐,即使学校有文体活动周的项目,任何一个都不愿意参加,只会做一些配角的事情。
Y妈妈最后决定从县城的学校转回当地就读,回来之后,在成绩方面相对而言就占了一定的优势,Y的自信又重新回来了,状态也变好了,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文体活动周,Y也开始参加了,五千米跑步还获得了第二的好成绩。
Y妈妈在聊的时候说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无论怎么样,成绩一定要好才能更有自信,有存在感。就如同Y从城里回到当地就读,成绩相对好了,孩子有存在感、有自信了,也更愿意参与其他各种活动。
这是应试教育中一个较大的弊病,成绩好一切好,成绩差一切差,唯成绩论的观点和思维会影响不少孩子的发展,这种影响很可能是心理上的。
读书考试只是每个人的一个方面,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特别优秀,都能考高分。有的天生聪慧,有的特别勤奋,有的掌握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们的成绩很不错,其实更多孩子的关注点、兴趣并不在于此,加上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导致成绩相对比较差,就会受到老师的压力,受到家长的压力,受到同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快乐,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毫无存在感,毫无成就感,在他们这里只有批评和忽视。
人的发展是多元性的,如果评价过于单一,提供了机会也匮乏,仅以成绩论衡量孩子,那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会造成阻碍。

唯成绩论影响孩子健康发展
成绩仅仅是一个数字,在学校的唯分数论环境下,一分之差就会屈于人下,就会排出很多名次之外。这样对一个孩子建立自信是多么大的打击,自己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大功夫,真的努力了,可最后给了致命的一击,以1分之差失去了“三好学生”奖状。你说75分和70分到底有多少区别?99分和98分到底有多少区别?即使高考就差一分,那你说这个孩子不行嘛,其他能力也不如吗?
单纯用一个方式去评价一个孩子是欠缺的,而恰好孩子又是依赖这个评价点来建立自信,显然问题很大,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教育和评价方式存在问题,但改起来真的是太困难了。
能看到,Y在小学之前没有学业压力,活泼开心的、外向的,小学1-4年级,过得闷闷不乐,有点唯唯诺诺,5年级有了更多活动,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又活泼快乐起来,到了城里初中,不再参与体育比赛、文体活动,回到当地又开始参与活动,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里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成绩,一个是多元的活动,而且活动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受到成绩的影响,Y有闷闷不乐的时候,也有从不愿参与到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文体活动中的时候;五年级是一个变化,即使有学业压力,但有了更多感兴趣的活动,参与其中也让Y变得积极、快乐、自信。
我们可以认同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就如同Y妈妈所说,至少要考上高中、上一个大学,不求最好,但考不上就问题大了。但千万不要让孩子依赖于成绩建立他们的自信,而在于学习的过程、学习获得的快乐、在于学业成绩之外的一些东西,如画画、体育、唱歌、表演、游戏、天文、历史、动物、植物、编程等等。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这不是空话,作为老师的我们,请落实给孩子提供机会。
“3,2,1,停!”你对学生的成绩和个人发展是如何看待的?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频繁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