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你归的因可能根本不是真正的因
有时候,人们总认为A与B之间有因果关系,在某一个结果下,他们基于这样的假设会直接归因,但问题的本质往往不在这里,假设错了,原因就找的不对。在这里,我想就三个日常的感悟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一、人和环境
我们都知道,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会惰怠,一个失败的人在优秀的环境中可能会优秀起来。这个没错,但我认为环境的影响力绝不是根本性、决定性的。所以,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头脑清醒,努力规避环境的弊,努力利用环境的利,使得自己独立发展,培养核心战斗力,这样,一个人就可以从恶劣的环境中跳出来,变得优秀;而在优秀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即使从平台上净身出户也能光芒四射。说到底,无论环境和资源到底有没有光,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去结识强者或者选择大平台的目的绝不是让他们照亮自己,更不是拿着别人的光去炫耀自己,而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我认为,这(转化)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博士和名权利
我个人认为,博士是一个长远的投资,这个名号在初期的时候绝不等于名声、地位、金钱和权力。什么时候可以划等号呢?只有在时间维度上(足够长)与业绩、与认知能力、与成就和价值相配套,这个时候等式才能成立。你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被外界成为XX博士而非XX总。因此,我认为,对于立志于做实践的人而言(做学术当老师除外),博士没什么可骄傲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发展道路必然是越来越窄,其思维越来越局限,到时候,企业是绝对不会请一个傲慢的老爷到公司里“指点江山”的,因为这种人一定是“茶壶里的饺子”——好看却倒不出来。
另外,博士们尤其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博士有两层意思:博学和士兵。如果只有博学而没有士兵的实践,他就可能是书呆子了。
三、读书多、纸上谈兵和实践能力
陈春花教授在谈及自己担任新希望总裁时最自豪的一点就是因为了解许多企业生生死死的案例而果断采取措施挽回败局,但我认为这么描述是为了说明“知识有用,学术有用”以便为学者们挽回面子,挽回企业家们的信任,因为很多企业家认为学者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一类人。可在我看来,陈老师经营企业能成功是因为她有经营者的能力、手段和认知,而不是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案例。
赵括读书多,他打仗失败了,人们就说他是纸上谈兵,读书太多。马云也说,读书多的人往往经营不好企业。然而,毛主席和曾国藩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实践做的相当好,我们能说毛主席和曾国藩领兵打仗成功是因为读书多吗?显然不是。这些都是错误的归因。
我认为企业经营是否成功与经营能力有关,跟看不看书没关系,书籍只是信息渠道,其吸收进来以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转化、与实践的结合甚至是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才能实际运用,说白了,企业经营的结果只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有关。
首先,知识的获取是必要的,实践越多,环境越复杂,学习能力就越重要,已有的经验就捉襟见肘甚至成为障碍,所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喜欢在一筹莫展时看书思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喜欢将过往的经历、经验总结为系统的方法论,甚至成书。古代的曹操、近代的诸多将领中也是边打仗边看书学习。
其次,我们只能说读书有用,但不能说书看多了,知识多了,实践就没问题,业绩就能出来。读书既然不是前因,那么实践的成败就不能归因到读书太多或者知识太多等原因上,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实践能力、实际运用的本事不足。书呆子之所以叫做书呆子其根本原因还是实际运用能力不足,见识太少。
另外,“纸上谈兵”也分火候、分段位,看书人的水平和境界差距很大,就好像许多人对着参谋部的沙盘也琢磨不出个一二三来。
最后,已有的知识可能会成为行动的障碍,其是否有效还是取决于实际判断、选择、舍弃、融会贯通、运用甚至是运气等因素。
有些事情之间本就没有因果关系,看清这些本质,做事就从容许多,你不会因盲目质疑环境而感到自卑或者因过度依赖环境而陷入迷失,你也不不会因为学历高低而盲目自信或者自卑,更不会认为读了几本书就能打天下,很多事看起来没那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