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自不必多说,诺奖得主的代表作都极具个人特色,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非常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阅读。诺奖得主的作品数量极多,很难一本一本全部看完。如果你想快速对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诺贝尔文学课》这本书就特别适合你。只需要5个小时就可以了解到23个诺奖得主的生平和作品,性价比不可谓不高。
奥尔汗·帕慕克,2006年获诺奖,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表面上的主题是凶杀和爱情,最奇特之处在于他的写作手法,每一章都会变换一个叙述的对象。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的勤奋。
“就像他每创作一部作品时都会花大量时间研究土耳其历史一样,在写作《我的名字叫红》之前,帕慕克就花了六年时间做研究,读书、查找资料、参观博物馆、浏览美术作品等等。”
“他每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晚上八点。”
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奖,代表作《百年孤独》。他用18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作品,一跃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而他自己从没承认过他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坚称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据说,《百年孤独》的开篇一句特别特别的出名,甚至一度成为作家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形成了所谓的“百年孤独体”。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威廉·福克纳,1949年获诺奖,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善于描绘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被称为美国“南方文学领袖”。
《喧哗与骚动》这一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第五幕第五场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阿尔贝·加缪,1957年获诺奖,代表作《局外人》。加缪“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其作品里一直有一股野生的力量。从整体情节上看,《局外人》是如此的荒诞,淡漠的男主人公默尔索为了一个不怎么熟的人犯了杀人罪。从细节上看,《局外人》又是如此的现实,与加缪自身在阿尔及利亚的经历丝丝相扣。
“首先贫穷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痛苦。为纠正自然产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于贫穷与阳光之间,贫穷使我不得不相信在阳光底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阳光使我知道历史并非一切。”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954年获诺奖,代表作《老人与海》。年轻时当过记者,语言简练,作品大多具有硬汉精神。海明威本人也是一个“硬汉子”,虽然他最后疾病缠身,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都在勤奋创作,严以律己,即使到了50岁之后,仍然坚持每天写几百字,并把字数精确记录下来。
作为《老人与海》中译本的第一人,张爱玲在1952年的中译本后记中说:“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却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也正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
英国当代著名的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在评论《老人与海》时这样写道:“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