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叫三毛,而他是荷西。”
一直都想看这本书,很好奇三毛是个怎么样的女人,也好奇她为什么会选择荷西这个西班牙男人。
序幕就是三毛跟荷西在撒哈拉的简单婚礼,柴米油酱醋平凡生活中的幽默趣事,让我感觉到这真是个烂漫真性情可爱的女人啊。
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尽管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三毛跟他在一起总是很愉快吧!
就好比我们所说的灵魂伴侣,精神层面的共鸣,当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沙漠流浪的时候,荷西就一声不吭义无反顾的申请了一个撒哈拉沙漠当地的工作,卷卷行李居然比三毛先到非洲。
其实,我想是因为荷西看的透彻,他明白三毛是个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所以他想得很清楚,要留住她在他身边,只有跟着她一起行走,要不然他的心永远不能减去那份忐忑痛楚的感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封闭的民族文化,导致了当地人很多让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未满十岁的女童就嫁为人妇,好几年才洗一次澡的妇人,那些让我看着就恼火的邻居们,而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
悬壶济世的那些故事里又可以看出三毛是个善良热心慈悲的人,同时好奇心重有着胆大妄为冒险的精神。
当地的女性,生病绝不看医生,她们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医生是男的,所以这些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妇女情愿病死也不能给男医生看的。出于无奈的三毛,总是把自己带来的药物分给那些非洲邻居妇女们。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中年哑奴,让我眼眶湿润。
“那天没有风沙,我们的电线上停了一串小鸟,我指着鸟叫哑奴看,又做出飞翔的样子,再指指他,做了一个手势:“你——不自由,做工做得半死,一毛钱也没有。”
“三毛,你好啦!何苦去激他。”荷西在骂我。
“我就是要激他,他有本事在身,如果自由了,可以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
哑奴呆呆地望了一会儿天空,比比自己肤色,叹了口气。过一会儿,他又笑了,他对我们指指他的心,再指指小鸟,又做了飞翔的动作。
我知道,他要说的是:“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
他说出如此有智慧的话来,令我们大吃一惊。
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为奴十二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撒哈拉沙漠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好似都是如此自然的事情。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长久被封闭在这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
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快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
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