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应朋友之约去参加了一个社区举办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那次讲座的主题是情绪管理,主要内容是告诉参加讲座的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控制情绪,和孩子有效沟通。
活动开始前,讲师先发了一张调查表,想了解大家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和孩子沟通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结果几乎全部的爸爸妈妈反映,在辅导或者陪孩子写作业时才会出现情绪失控的问题。
有个年轻的爸爸说,他并不十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会因为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批评、指责孩子。但是,在孩子作业问题上没有少和孩子发脾气。
我那时还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不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会在孩子作业问题上有情绪。
他解释说,他本人对孩子的作业也没有什么要求,可是学校老师将检查孩子作业的任务交给了家长,对完成不好的家长经常批评。
九月,妹妹也上学了,第一天我就被要求下载了三个和家校沟通、写作业有关的APP。
对于老大老二的作业我都没有怎么关注过,对老三不得不关注了。
我知道在同一个教育体制里,很难有学校能够独善其身。前面那个爸爸提到的问题,绝对不会是他孩子学校单一的问题。所以我让妹妹读私立学校,或许这方面的问题会少一点。
但是,现在看来,问题差不多。
在这里,学校之间的评比,比的是升学率,班级老师之间的评比,同样比的是升学率。
在教育界的主流意识里,写作业是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所以他们关注孩子的作业就不奇怪了。
香港学校的老师如果对家长有要求的话,只是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不希望家长帮孩子把关作业完成的质量,因为他们需要从孩子的作业中发现孩子的短板。
哥哥已经连续三天被留校补写作业了,因为家长不重视孩子的作业,学校会用自己的办法解决。
我们知道教育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板块,各司其责才能将教育工作做好。
这边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让渡给家长,家长不但不容易做好,反而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香港的老师在家长会上曾经告诫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学习压力,她让家长想一想,孩子早上六、七点起床去学校,下午四、五点才能回到家里,然后再大量学习的话,孩子比家长还要辛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严重的会让孩子逆反。
学校要考虑整体的教学环境,所以会给孩子一些学习的压力,那么家长就要学会给孩子减压。
可是我们这边家长不但必须辅导孩子的作业,还要检查孩子的作业,家长本来工作压力就大,对孩子作业拖拉、差错多没有情绪就奇怪了。
我看了妹妹的作业,感觉很不好。
现在她的作业是出版社出版的作业书,在统一教材的情况下统一作业,这是十分荒唐的,因才(人才)施教变成了应材(教材)施教,年龄、能力参差不齐的孩子被统一要求,一些学习能力暂时稍差的孩子被批评、羞辱,能让他们热爱学习吗?
当孩子自己都不愿意学习的时候,家庭中的父(母)慈子(女)孝就变成了鸡飞狗跳,家庭教育的悲剧就由此展开了。
生活中的很多悲剧的起源都是一些边界、界限问题,“都是为了你好”成为越俎代庖、伤害他人义正言辞的道理。
我们要学会厘清概念,了解边界,做好自己的事,包容他人的不是。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还家长的本来面目,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早上看朋友圈,朋友分享的这样一段话讲的非常有道理:“孩子的自控力不夠,理性思維能力不足,這不是他們的錯,卻是事實,原因的一部分還在於生理發育未完成——前額葉皮層遠未到成熟的時候。
自由源於自律,自律是一種能力,習得需要時間和經驗。對於孩子,環境的建構上需要考慮減少外部環境中超出他們能力的誘惑性,減少激發貪欲的可能——他們還無力駕馭,承擔不住這樣的重負。
一如我們不會讓嬰兒玩刀具但可以教三歲以上的孩子使用刀具,賦權需要考慮年齡與能力。”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好的家长。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