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为什么我会强调“自主”呢?
因为我觉得,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总拿自己和别人去做比较。
别人有什么,我没有;别人能做到什么,我却做不到...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些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去和别人比较某方面的“绝对值”,并不理性,也不客观。
反而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用动态的眼光去关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反倒能让自己耐下心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02
—
当我懂得不再与别人比较,而是关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就会变得理性和客观。
就像我的写作一样,不用跟人去比谁比谁写得好。
我只是安静地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用文字来记录下改变和成长,哪怕是那很微小的一点。
但这些都是客观的数据,绝不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东西,能真实地反映和展示了我的个人成长。如果我能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就会一直“品尝”到它的好处。
这种动态思维,也让我在行动上做出了改变:
做事,本来就不用想得太完美。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战略、也没有理想至极的方案,更没有十全十美的计划。
与其在开始时花太多时间去构建完美的计划,还不如先让自己行动起来,越早行动,试错的成本就越小。
就好像我的写作,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写出爆款的文章,
只是每天逼自己输出一点,时间长了,总会有些收获。
与其取巧、出奇招、走捷径,还不如老老实实实把基本功练好。
“结硬寨,打呆仗”,虽然这样的做法,略显笨拙,但是足够扎实,而且只要经过长时间的复利效应,到了后期跨越过临界点,一定会有爆发式增长。
03
—
以上的逻辑,在职场上也成立。
就比如说,我做管理,我是要基于人性培养人、指挥人、调动人,带出一支有干劲的队伍,来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和问题。
一个管理者,如果心性不成熟,做不到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可能好好沟通。
做不到好好沟通,就听不到团队成员的真实声音,
听不到团队成员的心里话,就无法做到授权,就无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换个角度来说,我看似是在管理身边的人,其实,我是在刻意修炼自己的心性。
不要说别人都不服我,我带不好团队,很大的原因是我还没修炼到应有的境界和水平。
我没有开阔的视野和专业的知识,没有该有的气场与能量,又怎么能让别人服气呢?
04
—
最后,总结一下:
我的理念是:不和别人比,做自己就好!
人是要走在成长的路上,一边观察自己,,一边改变自己。
更何我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我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软弱无力,我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强大无比。
我希望通过“自我反思”,一直检讨自己的不足,找自己的问题与差距;
我更希望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琢磨,反复实践,改进思维方式;
我还希望通过“正向积累”,主动跳出自己的圈子,不断扩大能力圈。
把自己认识透了,把自己变强了,能做的事的范围也就扩大了,能做的事情多了,人生便会多一些机会.













网友评论